(
课件网)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积累文言字词句式等基础知识,了解“赋”“赤壁”等文学文化常识。 厘清两篇文章中作者情感、意趣的变化,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了解赤壁、泰山的景观和文化,激发对祖国河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把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从写景文字中把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学习和迁移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诵读法、探究法、对比阅读法、读写结合法 2课时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代文人有很深的山水情结,流传下大量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哲思的经典篇章。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优秀的山水散文无不是景物、情思、文辞俱美的佳作。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两篇文章,来感受经典散文名篇的音韵美。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一、了解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少年得志,本应有辉煌未来,却在被贬之地度过最好年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排挤,自请外放。后因“乌台诗案”入狱,虽复职,但因不被新旧两党接受,长期被贬。一生经历波折,但值得庆幸的是,他这种悲苦的人生经历给予了他诗词创作的丰富内容。 (1)生平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语言清新,笔力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诗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词 (2)主要成就 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1)生平 姚鼐 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 提出用 “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 “阳刚”就是豪放,“阴柔"就 是婉约。 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2)文学成就 (nài) 二、了解写作背景 结果苏轼被抓进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常有乌鸦栖息筑巢,又称乌台),关了4个月。在狱中受审时,受尽凌辱,最后屈打成招。由于多方营救,加上神宗本来很赏识苏轼的才华,才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司马光等人也受到贬斥和罚款。 ①乌台诗案———北宋神宗年间的一场著名的文字狱。 (1)《赤壁赋》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