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3670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一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11332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必修,选择性,2019,历史,11课
  • cover
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课程标准,能体现德育和核心素养目标等) 1、 时空观念:掌握自先秦至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2、 唯物史观:理解历史传统、政治状况、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互动 3、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相关史料体会中国古代处理民族问题和对外问题的途径、特点以及成效 4、 历史解释: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的出发点、特征、趋势与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和对外关系为当代中国处理民族问题和外交问题提供借鉴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时学习过纲要上中古古代各民族间的政权更迭,对于了解选择性必修中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有重要帮助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民族制度的政策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民族制度的政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手段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板书设计 任务一:多角度看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任务二:以唐朝和元朝民族政策为例探究我国古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特点及原因 任务三:选择一位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为他撰写颁奖词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史学前沿:关于民族关系的一些基本观点 (1)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匈奴、鲜卑、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彝、白族的祖先最早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 (2)各族人民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互通有无,在技术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3)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例如鲜卑族的民歌《敕勒歌》、藏族《格萨尔王》等 (4)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主流。 ①形式:民族迁徒、联合斗争,共同反抗;友好交往;统治者的改革;“和亲”、“册封”;兼并战争。 ②几次高潮: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大融合和江 南开发;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封建化,产生新的民族回族。 ③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友好交往是主流;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促进国家统一;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 (5)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对于边疆的管理政策存在不同 (6)民族首领和民族使者都为本民族的发展和密切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杰出贡献。如孝文帝、耶律阿保机、张骞、文成公主。 师生活动: 课程开始前先聆听一段民乐《汉宫秋月》,听的时候思考这首曲子透露出怎样的情感。 这首《汉宫秋月》来源于马致远的元杂剧《汉宫秋》,讲述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恰听说汉朝属国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朝觐并自请为婿之时,昭君主动自荐和亲,后来到了唐代杜甫很同情昭君,写下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诗句,然历史过去千载,昭君出塞已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一个不朽见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历史,探寻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吧。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学习伊始,我们依然要对本课的概念做一个基本梳理,来开启我们的一个概念,一段历史,一番感悟的学习历程。 在预习本课知识后,我们如果要提炼一个民族关系的核心概念,应该是那个呢中华民族共同体 那围绕这一概念又产生了哪些概念? 以上这些概念是围绕着本课主题民族关系展开的。 下面是关于民族关系的一些基本观点,我们是否能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