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文简称为“课标”)对本课内容的相关要求是: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由此可知,学生需要在了解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多重历史背景与该制度发展完善过程的基础之上,理解当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时空变迁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非自然单元,而是依据主题将纲要上与选必一内容整合重组的单元,着重讲述中国古代至现代的民族关系。第 13 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旨在说明当代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本课是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的第 13 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科书将本课内容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个子目,子目依时序呈递进关系,分别叙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过程。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背景与历史意义。我国自古以来多元一体,各民族之间交往交融,对国家统一高度认同的历史传统、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殊分布格局、急需改变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备受剥削,各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团结”与“民族自治”提供的理论依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是在上述多重背景之下,在中共共产党的实践摸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对于维护国家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社会事业加速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经过初中以及高一年级系统性的中外通史学习,已经基本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地位,基本内涵与发展演变过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史料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较强的史料理解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养成了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状态。但是,他们对于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因果联系的把握较差,因本课内容属政治制度层面,所以抽象名词概念较多,知识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因而教师需选用恰当史料创设具体学习情境,设置难度适中、一以贯之的问题链串联全课内容,在分析史料,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历史思维,塑造正确的历史观。 四、课时核心素养目标 1.运用近现代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基本历程及原因。 2.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梳理现代中国在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 3.通过史料分析与解读,全面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少数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重大历史意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通过本课学习,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变化中的事物,进一步增强自觉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觉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5.通过课堂教学环节中的歌曲欣赏,体悟不同时代的民族歌曲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民族关系风貌,感悟歌曲艺术之美;能够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多元性与民族共同体的一体性,感悟中华民族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背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发展演变过程。 2.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立意和整体思路 本课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于民族平等的民族自治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