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攸县四中6月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06年,东印度铁路孟加拉段工人在七月罢工中第一次提出印度人和英国人地位平等的要求,还公开提出“赶走英国人”的口号。伦敦《泰晤士报》惊呼,这是第一次“直接和公开地与政治运动结合在一起”的罢工。这说明,当时() A.印度开始民族解放斗争B.英国调整了对印政策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D.印度的民族意识增强 2.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通西域则填补了这里的空白,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而且我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由此可见,张骞通西域() A推动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B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C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D扩展了汉朝的统治区域 3.下图是半坡遗址模型图。遗址中有环形壕沟与中心广场,房屋围绕广场呈向心式分布;沟内居住区和沟外分布着窖穴;沟外的东边是制陶区,北部是墓葬区,墓葬中女性随葬品明显多于男性。这可以用来研究() A.父系氏族公社生活形态 B.早期村落的雏形逐渐显现 C.新石器时代的秩序观念 D.显著的社会贫富分化产生 4.1819年,玻利瓦尔在国民议会上反思道:我们不是欧洲人,也不是土著人,而是土著人和西班牙人间的混血人种。我们发现自己处于一种冲突之中,即与土著人争夺财产所有权,并在我们出生的国家同宗主国做斗争。因此,我们的情况是最特别也是最复杂的。这一观点折射出拉美地区() A.多元族群影响了国家政治构建B.民族国家意识普遍增强 C.族群割裂与对立现象异常严重 D.国家认同推动社会变革 5.鸦片战争后,越来越多的沿海城市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城市化() A.根源于小农经济解体 B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C.与西方发展路径相同 D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6.阿根廷独立后,一位驻阿根廷的英国领事在描绘潘帕斯草原上的高乔人时说:“拿出他所有的衣物,看看他周围的一切用品,除了皮革制品以外,有哪一样东西不是英国货?如果他的妻子有一条裙子,十有八九是曼彻斯特的产品。”这反映出当时阿根廷() A.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安全隐患B.与英国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C.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D.皮革生产技术领先于英国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豪强纷纷设立坞堡壁垒自卫,排斥外来势力。小农为了避战乱,只好前去投献,依附于这些豪强之下,独立于国家户籍。由此可知,坞堡的存在() A.妨碍了大索貌阅的推行 B.埋下了南北对峙的隐患 C.不利于政府赋役的征发 D.推动了庄园经济的产生 8.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生效,对应的单行法律《物权法》《婚姻法》《侵权责任法》《继承法》《合同法》《担保法》《民法总则》《民法通则》同时废止。民法典将我们生活涉及的、所有跟民法有关的法律集合为一体。由此可知,民法典() A.全面保障了民众的民事权益 B将我国纳入了大陆法体系 C在法律体系中居于根本地位 D.体现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理念 9.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据此推知清朝统治者() A.注重构建国家疆域大一统观 B.进取心减退逐步转向奢靡 C.受朝贡体系影响而虚骄自大 D.因沿海侵扰转向侧重海防 10成书于12-14世纪的《列那狐的故事》是一部法国故事诗,故事主要以狐狸列那和代表贵族的狼伊桑格兰的斗争为线索,辛辣地嘲讽了专制的国王、贪婪的贵族、愚蠢的教士等。这部作品() A.启发了《天方夜谭》的创作 B.反映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