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解 读 1 课标要求 2 教学内容分析 3 教学建议 目 录 一、课标要求 延时符 1.内容要求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1.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高低顺序,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3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表)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区、周期和族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价值。 一、课标要求 延时符 2.学业要求 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动特点的差异。 能结合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书写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并说明含义。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能描述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从电子排布的角度对这一规律进行解释。能说明电负性大小与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系,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推测化学键的极性。 能从原子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周期和族的划分。能举例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 能说明构建思维模型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论证证据与模型建立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能简要说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探究对研究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意义。 一、课标要求 延时符 3.《指导意见》学习目标 1.通过原子光谱,认识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了解能层、能级、基态与激发态等概念。借助电子云认识原子轨道,发展对微观结构的想象能力。能运用原子轨道研究核外电子排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及表征,建立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的有机联系。 2.知道N、Cr、Cu等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原子光谱实验测定的结果,归纳出泡利原理、洪特规则与能量最低原理等经验规则,能熟练书写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能用构造原理对元素的部分性质,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等进行解释与比较,能根据原子结构预测元素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发生的变化,养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 3.以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变化为认知依据,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和对角线规则,知道化学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能用元素周期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在使用经验规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知经验规则的局限性,知道需要从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等多角度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构建科学的“变化观念”。 一、课标要求 延时符 3.《指导意见》学习目标 4.基于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过程,认识到证据的重要性。知道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泡利原理等是基于原子光谱的推理结果,理解科学家根据宏观现象推理出微观结构的思维过程,培育证据意识。能够以实验数据为证据,归纳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认识观点、结论和证据间的逻辑关系,发展证据推理能力。对部分不符合经验规律的例外,能够从原子角度给出合理解释。借助实验、数据、推理的思维过程发展“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素养。 5.能以电子云模型为基础建构原子轨道模型(s、p能级)。能根据元素周期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