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1966年2月7日由新华社撰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一篇长篇通讯报道,同时刊登于《人民日报》。这篇通讯是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带领周原、冯健两位记者,经过两年多的实地考察、访谈,深入县乡基层,采访群众干部,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七易其稿撰写而成的。它记录了焦裕禄同志从1962年底来到兰考担任县委书记的470多天里,为改变兰考穷困面貌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去世后,兰考人民继续按照焦裕禄生前倡导制定的改造兰考自然蓝图艰苦奋斗,最终改变全县贫困落后面貌的奋斗历程,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干部的光辉事迹,谱写了干群鱼水深情的赞歌。 这篇新闻通讯是穆青倡导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成功案例。他说:“可以不一定写导语;也可以不一定要有新闻根据;可以夹叙夹议,既有形象的细节描写,又允许有简短的议论和记者的感受;在选择角度的时候,既可以从领导角度来写,也可以从群众角度来写。突破那些不合理的束缚以后,那一套令人生厌的新闻语言也可能随之改变了。” 【任务目标】 阅读本课时,要结合当时兰考正经历“三害”,35万人民面临生存考验的历史背景,体会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身患肝病仍带领群众封沙、治水、改造盐碱地,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忘我奋斗精神,充分认识焦裕禄精神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正是他的牺牲精神才使兰考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战胜千年难改的困境。 拓展阅读其他相关的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访谈等实用性文体的优秀作品,联系思想实际和亲身见闻,以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其内容,学习其写作手法。 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 1.重温以焦裕禄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员干部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光辉事迹和无私忘我的奋斗精神,充分认识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学习新闻报道通过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精神和品格的方法。 3. 了解“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方式。 【预习任务】 1.阅读课文,对照小标题,概括作者选取哪些具体事例,思考这些事例具有怎样的典型意义。 2.从课文中撷取焦裕禄感人肺腑的话语,“以言见人”, 体味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藉。 3. 阅读其他有关焦裕禄的文章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全面了解焦裕禄作为“榜样人物”的原貌。 【任务设计】 任务一:探究背景,理解人物 任务设计:研读课文并结合其他资料,了解兰考当时的实际情况,寻找寻焦裕禄忘我工作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来源,以此理解焦裕禄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任务阐述:兰考位于豫东平原,是黄河故道上有名的老灾区,九曲黄河在兰考境内长只有25公里,但兰考却是历史上黄河决口最多的地段。1171年到1949年的700多年间,黄河兰考段决口泛滥达140多次,兰考境内有迹可循的古道就有11条,断堤50多处。古道断堤遍布全境,形成上百个风口,再加上整体地势低、地下水位高、盐碱含量高,使“风沙、内涝、盐碱”成为长期制约兰考经济发展的“三害”。 风沙灾害,在兰考尤为严重,甚至“大风能把坟刮平,把棺材刮出来”。风沙吞噬良田和庄稼,多年来久攻不克。 1962年春,狂风流沙打坏了20多万亩麦苗,秋天的特大内涝又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还有10多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灾民背井离乡,大量外流。“党把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安居乐业,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焦裕禄说。 焦裕禄精神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实事求是, 密切联系群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年,他向人征求治理沙丘的意见时说:“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焦裕禄在总结群众经验的基础上, 亲自主持和起草了治理“三害”的重要文件, 找到治理“三害”的科学方法, 制定实施步骤。他一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