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课文提要】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在1951年完成的一部中篇小说,1952年出版,1954年海明威凭借该小说获得当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在文学艺术上“悉心裁剪,以极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具有勇气的人被置于各种环境中考验、锻炼,以便面对冷酷、残忍的世界,而不抱怨那个伟大而宽容的时代。”(诺贝尔颁奖词)。在中国,自1955年张爱玲版的中文译本在台湾问世以来,海峡两岸共产生了300多个中文译本,“涉及-出卷网-数量之多、覆盖范围之广、参与译者之众,在整个外国文学翻译史的长河中,都蔚为壮观”(高存),足见,《老人与海》对中国读者的影响力之大,其中的名句“你尽可以毁灭他,但却打不败他”更是深入人心。 1936年海明威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讲的正是该小说的原型故事,在经历10多的精心构思后,海明威将其写成小说。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不肯认输,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遇到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将其捕获,把它拴在船边带回,在归程中一再遭遇鲨鱼的袭击,老人奋力对抗鲨鱼,但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着一副鱼骨架回家。小说“生动地展现出人的命运。它是对一种即使一无所获仍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讴歌,是对不畏艰险,不惧失败的那种道义胜利的讴歌”。教材文本是老人捕获马林鱼后与鲨鱼搏斗到回港的部分。 【任务目标】 这篇小说作者用冷静、密实的叙事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孤单的老人,面对险恶的大海所进行的一场人鱼自然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搏斗,课文节选部分通过老人与鲨鱼五个回合的搏斗场景的细节描写,给我们展现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又通过大量的人物内心的独白,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揭示小说的主题,学习时要加以感受和体会。本课学习的主要任务目标是: 1.熟读文本(小说节选部分),通过梳理老人与鲨鱼搏斗过程中的多重矛盾对立关系,品读老人矛盾的内心独白,初步掌握老人的“硬汉”形象特点。 2.鉴赏文本中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探究“八分之七”的丰富情感和深刻思想,体味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艺术魅力。 3.探究“失败的英雄”的永恒意义,比较分析中美英雄形象的区别,理性认知英雄背后的不同民族文化根源。 【预习任务】 1.预习《老人与海》的课文选段,梳理五次搏斗中矛盾对立面,有条件的同学阅读整书。 2.查阅资料,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人生经历,创作《老人与海》的时代背景及其影响。 3.收集文献,比较分析中美英雄文化的差异。 【任务设计】 任务一:厘清矛盾对立 解读“硬汉”形象 黑格尔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矛盾对立面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才能衡量出来”。在这场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当中,也充满着多重鲜明的矛盾对立,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也有来自内心思想的。 活动1:梳理五次搏斗,请你找出“矛盾对立”的部分,并谈谈这些“矛盾对立”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 任务阐释:首先老人与“外在”敌人的矛盾对立:1、环境的对立,老人面临着是极端辽阔浩瀚不可预测、有朋友也有敌人的海洋,老人退守的堡垒只是一条破旧的小船,因此老人说“没有社么把握打垮,都是因为我出海太远了”;2、搏斗双方的对立,一方是海洋中又大又凶残“海中霸”的鲨鱼(群),一方是人类中弱小的、孤独的、只有可怜武器的老人;3,搏斗过程的对立,鲨鱼从一条到两条到鲨鱼群,从吃腐肉的到饿起来吃船、袭击人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凶残,老人却武器却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疲惫、伤痛越来越多;4,搏斗结果的对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