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006371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测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日期:2025-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26828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张
广东省
,
语文
,
答案
,
PDF
,
试题
,
测试
广州市执信中学2025届高三第三次测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 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 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姆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 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异声。一曰手箸留曰揖”,摄"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 叫作“楫”。而“让”字最早书写为“镶”,古同“镶”,意为谦让。楫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 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 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古人对楫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 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楫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揖让之礼 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楫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楫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 土楫庶姓,时楫异姓,天楫同姓。”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 齐平再行礼之别。《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楫。.” 古人行作楫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的观念。楫礼常与其他礼仪塔配使用。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 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广 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楫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 以称为楫礼。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为了规范平民之间日 常交往的一种礼仪,实现了礼仪的“流行化”和“民俗化”。宋代王说《唐语林补遗四》云:“凡 入门至食,凡数揖。祗楫者,古之肃拜也。”这里的“祗楫”即宋时流行的楫礼,文人著作中多 有记载。《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在民间乡里制定的由乡人共同遵守的成文规约,书中曾载, 晚辈拜见尊长有“楫而———楫而坐“趋进楫“楫而行“下马前揖”等详细的行使规范。由此可见, 在古代中国民间,揖礼也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礼仪之一。 国内推行揖礼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封建”标签难撕,刻板印象阻碍。楫礼主要借助手势以 及躯体上半部分的动作来完成,对尊卑贵贱的区分没有拜礼那么显著。整体而言,“楫拜之礼” 自周代一直延续到清代。朝代更迭,凡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代,为了强化皇权及尊卑,楫拜 之礼中的拜礼得到强化。反之,汉族政权则致力于恢复传统,如明朝推翻元朝统治后,明太祖 就多次下令禁止跪拜礼,从而强化了楫礼。为了维护皇权和社会等级秩序,在清朝“跪拜之礼” 再次得到了强化,清政府甚至将其推广至与外国人的交往中,这导致了近代中西方的“礼仪之 争”。提手礼起泺于中世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在中国流行。192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相见 高三语文第三次测试试卷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论语》十二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05-19)
《大学之道》 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05-19)
《老子》四章 任务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05-19)
《 五石之瓠》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05-19)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025-05-19)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