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 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 学习目标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体味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和仁政论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释题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文意疏通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狠心对待别人 于是,就 用 运转,转动 (于)掌上 状语后置句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有惊骇恐惧,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这不是因为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 表因果,……的原因 突然 惊骇,恐惧 同“纳”,结交 求取 厌恶 这样 状语后置句 哀痛,怜悯 表因果,因为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谦逊,推让 判断句 形容词作动词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 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译文: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萌芽,发端 取独 这 就像 判断句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表转折 名作动,伤害 通“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侍奉 合作探究 一、“不忍人之心”内涵 二、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 “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第一部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二部分(先王有不忍……非恶其声而然也): 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三部分(由是观之……智之端也):提出“四端”。 第四部分(人之有是四端也……不足以事父母): 点明扩充“四端”的意义。 论证思路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