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必上册 单元任务群: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任务基本要求 1.文章背诵、文意理解、掌握字词(主要是课下注释) 2.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3.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起或扑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会其妙处。 肆 知人论世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壹 贰 叁 壹 活动1:说说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用关键词概括。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指社会中下层人员从事的工作及相应的技能和技术),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贰 活动2:大声诵读,说说你不懂的章节。 整体感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饱:饱足 安:安逸,舒适 敏:敏捷,勤快 而:表并列 慎:小心,谨慎 正:修正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整体感知 主题分析: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同时指出了“好学”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说理特点:以具体的行为要求来说理,深刻而平实。 整体感知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整体感知 主题分析: 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