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密★启用前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准 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 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遵循古法,以铜、锡、铅为材料,通过制模、制范、结壳、浇铸、 修整、校音等数十道工序,制成两件以上的铜钟,编列成组,悬挂用于演奏。“合瓦型” 设计、“失蜡法”铸造和“一钟双音”校音,是该技艺的核心技术,加上钟壁厚度的合 理设计和炉火纯青的热处理技术,使铸件形成“合瓦形”,产生双音区,构成“共振腔”, 从而对其所在的振动区起到负载作用,有助于编钟进入稳态振动。 随州地处鄂北“随枣走廊”,是商周时期铜料运输的交通要道,文献中称“金道锡 行”。富集的铜料资源,促使随州地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的产生与发展,诞生了灿烂的 青铜文明。1978年出土于随州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 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它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 成就。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 史,随州也被誉为“中国编钟之乡”。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遵循古法,涉及材料 学、治金学、物理学等多学科,同时还实现 了金属造型艺术和音乐表现艺术的完美结 合。然而,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时代 在秦汉之际慢慢谢幕,青铜编钟制作技艺也 逐渐走向衰落。如今,这一传统技艺在随州 工匠的手中得以再现并传承。 曾侯乙编钟(部分) (摘编自李文军等《探秘“国家级非遗”随州编钟制作》) 语文试题第1页(共9页) 材料二: 曾侯乙编钟将各种不同的青铜钟根据音调大小的秩序进行排列后悬挂于钟架,使用 木槌进行演奏。曾侯乙墓葬是根据周朝八音乐器法进行分类,基本上所有的乐器都能够 从中找到。曾侯乙编钟上镌刻了和音乐相关的铭文,比如说律名以及标音等,同时还有 磬盒铭文、磬铭文等相关内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先秦时期的乐律。曾侯乙编钟 还体现了出我国古代的雕饰成就,其利用高浮雕和浅浮雕所雕刻的甬钟以及铜人底座上 所刻画的蟠龙纹饰,非常具有层次感与立体感;钟架木质横梁的铜套上雕刻的花瓣以及 镂空的龙首,就如同一条真龙遨游在花丛中;钟架立柱上有人体图策,人腰间佩剑,其 双手朝上举起,神态非常自然。曾侯乙编钟外形是曲尺形,辅以圆雕、浮雕、阴刻等装 饰技法,外形古朴庄重。一些钟表面有些凸起的“钟枚”,用处是减小声音的扩散,发 出更加浑厚的低音。曾侯乙编钟表面镌刻了铭文2828字,从现阶段的考古发现中能够 了解到,在春秋中晚期便已经有了错金工艺同时普遍用于铭文的错嵌中。错金工艺在战 国时期有了更快的发展,曾侯乙编钟上的错金铭文便是一个很好证明。 (摘编自董俊宏《曾侯乙编钟的文化艺术成就分析》) 材料三: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谈到“古乐钟皆扁,如合瓦”,所谓“合瓦”,就是其 形状如两块瓦片合在一起。曾侯乙编钟的钟体扁圆,由于边角有棱,能对钟声起阻尼作 用,加速钟声的衰减,所以能击出乐律明晰的节奏,作为旋律乐器使用。由于普通的截 面是正圆形的钟,振动模式固定不变,且壁厚不均匀,导致产生许多复杂的泛音、分音, 所击出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因而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曾侯乙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特性,敲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