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09478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7次 大小:502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黑龙江省,龙东十,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
  • cover
龙东十校联盟高二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于2024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百余年来,作为传统新年的春节经过了曲折起伏的发展历程。 (一)新旧历法并行下传统新年的存续与废止 民国初期,政府采用阳历而不废阴历,社会上层主要用阳历,过元旦;下层民众则多用阴历,过春节。1920年开始,新文化的浪潮强力渗入到“新年”中,批判春节、改革春节成为舆论主流。在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看来,过年与否,新旧历之别,似已成为新思想与传统文化、政治激进与保守、革命与守旧之间的分水岭。1927年后,南京政府废除阴历,控制假期,查禁春节“陋习”。这种政策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到解放战争时期,废除春节的政策实际上宣告破产。 在南京政府强制废除春节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对传统新年进行革命化改造,使之成为开展动员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华北农村,根据地政府采用“旧瓶装新酒”等方式,使春节娱乐活动成为根据地最红火的群众运动。 (二)城市化进程中春节传统的淡化与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春节习俗如燃放烟花、拜年、祭祖等,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逐渐被淡化或取代,春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剧烈的转型。 从表层看,年味变淡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仪式的消失或缩减。像饮屠苏酒、烧松盆、迎喜神等已基本消失。二是春节仪式时间被现代生活节奏打乱。冯骥才指出,春节的时间跨度从农历腊月底至转年的正月十五,其间各种年俗连绵不绝。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这套基本固定的时间程序被打乱,春节仪式感也随之淡化。从深层看,春节文化与城市文明冲突的关键在于现代化与传统民俗的矛盾,产生于农业社会的民俗与工业文明下现代社会之间的“时空错位、需求错位和意义错位”制约了春节的传承。 现代文明推动了新年俗的诞生。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创办,观看、品评春晚逐渐成为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习惯。春晚是对春节“全家团聚,普天同庆”传统的追溯,逐渐成为呈现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典型符号。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春运引起了广泛关注。春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史诗般的人类迁徙,承载了中华民族对新年恒久绵长的集体记忆和千家万户的厚重亲情。 (三)信息化时代春节风俗的趋新与怀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民俗”春晚经过蓬勃发展阶段后,也逐渐走向式微。春晚的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倾向,容易使其成为观后即弃的消费品。新媒体时代,许多传统节日习俗开启了数字化之旅,比如压岁钱摇身一变为数字红包、走亲访友演变为微信拜年等。对此,学界多持负面态度。如认为数字红包无法实现压岁钱中的文化认知,即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长幼有序的家庭结构。从媒介人类学视角看,微信红包可能触动以纵轴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关系,消融家庭与社交的边界及解构家庭节庆的神圣空间。春节习俗数字化面临文化意识淡化等负面评价,但其与时俱进的新民俗实践也对春节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有识之士坚持推动春节文化的传承。萧放指出,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应主动积极地进行传承与建设。涵养新的民俗规范,建立立体式节日组织架构和做大做强节日经济,可以让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肖波、张萌,《旧年俗、新风尚与人类非遗:中国春节研究百年回顾》) 材料二: 2024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在这场盛大的节日庆典中,精彩纷呈的非遗展演格外引人注目。这些非遗缘何能激活人们关于年的记忆,让年味更浓、更烈、更持久? 首先,很多年节时特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能够同时调动观者的多种感官。通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