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快来吧奔腾电脑,就让它们代替我来思考。”1999年,当青涩的朴树唱出这首《New Boy》时,电脑能做的思考还只限于运算,因此所有人都觉得这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少年幻想。二十多年后,ChatGPT席卷全球,人们在惊叹于其强大功能的同时,还是可以自信满满地宣布其“思考”不够深入。 如今,当一款拥有强大“深度思考”功能的AI———DeepSeek出现时,这句遥远的歌词终于成了所有人必须严肃面对的现实———为什么会被代替 什么能而什么不能被代替 创作者与批评家们该向何处去 就文学领域而言,我们可以让AI生成一首诗,无论五言七言,也无论新诗旧诗,甚至无论模仿艾青还是穆旦,AI都可以顺畅地完成任务,甚至还可以不无得意地“吹嘘”其生成作品的“点睛之笔”……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让AI生成一首诗呢 其所能“代替”的写作又价值几何 真正的诗人当然不会把生成的内容当作自己的作品。回首诗歌乃至文学的起源,其中之一为“劳动说”,即鲁迅先生讲的“杭育杭育”———这是人类劳动时自然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这便是最早的“劳者歌其事”。随着文明的演进,语言文字逐渐形成,诗歌成为人类表达复杂丰富情感的重要工具,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直至近现代,诗歌的表情功能在诗人那里有增无减,郭沫若就曾直言:“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当诗情涌现时,“不容你写诗的人有一毫的造作,一刹那的犹豫,应如哥德所说的连摆正纸位的时间也都不许你有”。因此,对于内心有丰富的情感波动,迫不及待而下笔如神的诗人,AI的创作起点显得懵懂而单薄。 那么,在何情境“创作”可以由AI替代完成呢 似乎是无所谓“表情达意”却“不得不写”的时刻,或为修辞,或为炫技,又或许只因一个急迫的任务,AI作家在此大显身手。 修辞作为任务其实古来有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应制诗”,古时不乏热衷于“钻研”此道者,李白亦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之句。不过,当我们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天生我材必有用”“明月出天山”时,才更能领略到气息的流畅、画面的明朗,创作者的自信、豪迈、壮阔都在一挥而就之中。 当然,作为技巧型工具,AI“做”出来的诗有其价值。它可以用于初学者的语言训练,帮助创作者在字句意象上进行“推敲”。不过修辞只是锦上添花,真正传世的诗篇必然“情动于中”,“AI作家”可做注疏正韵,而不是替代。 那么,判断一部作品能否传世的文学批评的前景如何呢 文学批评或许起因于感性认识,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AI大概很难“情动于中”,却可以“深度思考”,那么,文艺批评是否可以被代劳呢 我们阅读过一些由DeepSeek生成的文学批评,这些文章乍一看都很“唬人”———其理论的“武器库”里,刀枪剑戟斧钺钩叉一应俱全,甚至可以“熟练”地将文学文本和理论著作中的语言逐一建立起对应关系。不过,这种“旁征博引”式的妙论,在今天的文学研究中已然式微。如今的研究者终于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文学理论本来就是对既有文学现象的总结提炼,如果研究只是拿新的文本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