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2522

7.1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 表格式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22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496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学年,七年级,法治,道德,统编,-2024-2025
  • cover
影响深远的人文精神(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深入探讨影响深远的中华人文精神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包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以及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知识点。(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学生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人文精神,如尊重他人、和谐相处、欣赏美的事物和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2)责任意识:能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阐述中华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道德修养:通过感悟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4)健全人格:通过理解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增强自我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如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和生活理念,增强文化自信。(2)结合历史与现实,帮助学生认识中华人文精神的价值,培养其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意识,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与价值。(2)培养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处世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等人文精神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辅助讲解中华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2)《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教材,确保学生能够参考课本内容,加深对中华人文精神的理解。(3)准备相关的文化艺术品图片,如《千里江山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演出片段,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文本,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华人文精神的表现。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关于人文精神的定义和重要性的图片或视频材料。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具体步骤:教师展示关于人文精神的图片或视频,并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人文精神吗?”(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教师总结:人文精神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接着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能发现哪些人文精神的表现呢?”(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关心他人的感受,重视文化遗产等。)二、新课讲授环节一:中华人文精神的地位教师活动:展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如书法、诗词等;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的回顾,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身边的重要作用。具体步骤:教师展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如书法、诗词等,并提问:“大家觉得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哪些中华人文精神呢?”(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分享。可能的回答包括:书法中的坚韧不拔、诗词中的情感表达等。)教师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人文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现实生活意义的探索和道德情操的涵养。进一步提问:“这些人文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生:使我们更加关注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