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历史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隋亡原因:隋炀帝暴政(根本);隋末农民起义+反隋势力(直接) 唐兴原因:国家统一,以民为本,政治稳定;重用人才,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 一、隋朝 1.开通大运河:洛阳(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京杭大运河) 2.开创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创立 二、唐朝 (1)政治篇 1.“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举措:重用贤能(姚崇、宋璟)、整顿吏治、发展生产、改革税制、注重文教→唐进入鼎盛时期 3.唐灭的原因:安史之乱(由盛转衰);藩镇割据;赋役繁重、黄巢起义 4.唐灭的标志:朱温建立后梁,唐灭→进入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2)经济篇———经济繁荣的表现 1.农业:发明生产工具:曲辕犁———耕地;筒车———灌溉,作用:减轻人民负担,提高生产力 2.手工业:蜀锦—冠绝全国;唐三彩—彩陶代表 3.商业:大都市———扬一益二”;长安—国际大都市;市坊分开,有严格时间、空间限制 (3)民族交往篇 1.唐&吐蕃(西藏) 2.西域(新疆): 安息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3.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天可汗” 4.民族交往方式:和亲、册封、战争、设置机构管辖等 (4)中外交往篇 1.唐太宗—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唐玄宗—鉴真东渡—传播中华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唐招提寺 3.开放的对外政策 (5)隋唐的科技与文化 1.天文—僧一行—《大衍历》;医药———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2.唐诗:李白—诗仙—浪漫情怀;诗圣杜甫—其诗有“诗史”之称—由盛转衰 3.绘画:阎立本—《步辇图》———文成公主入藏”;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和社会变化 政治:从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市场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社会:市民生活商业化娱乐化大众化,市民文学兴起,科技文化高度繁荣 一、北宋强化中央集权(方针:崇文抑武) 1.政治: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②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2.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文臣管理军务;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财政: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回中央 4.思文: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殿试成为定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5.崇文抑武方针:①表现:重用文臣、文臣掌兵;②评价: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转移的情况,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但文臣掌兵使军队战斗力减弱,冗官使行政效率低下,增加朝廷财政支出 二、宋金之战: 南宋VS金;岳飞抗金(“岳家军”、郾城大捷、宋金对峙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南宋此后偏安于江南一隅) 三、宋朝南方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繁荣的表现: ①农业:秧马、推广占城稻、水稻产量居首位;“苏湖熟,天下足” ②手工业:景德镇成为瓷都、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南宋)、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③商业: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北宋四川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设市舶司管理外贸 2.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节点:唐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四、元朝 1.统一:1206—铁木真—蒙古政权—称成吉思汗; 1271—忽必烈—定都大都,国号大元—元世祖 1276—灭南宋,文天祥抗元 1279—元朝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2.元朝的统治 ①中央(“3+1”):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政事务、御史台—监察、宣政院—全国宗教+西藏地方军政事务 ②地方(创新制度):行省制度,行省是我国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意义:行省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③边疆:因地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