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 高一语文学科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满分150分,者试时问为150分钟, 2.客观题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主观趣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 一、 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9分)。 材料一: 《红楼梦》中有一个聚讼纷纭的素例,学界产生了多篇专论之文,但仍有可深入探讨之 处。 在第四十回中,贾母带领众人去蘅芜苑,从荇叶渚上船。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 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连,那里还 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 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首先,探讨一下林黛玉引用时的改字问题。其实,这是一种“随文立训”式的改动。据 文本内容来推,本回故事当发生在八月二十五日。因为巧姐发热,彩明念《玉匣记》云“八 月二十五日,病者在东南方得遇花神”,此时之荷尚未枯,用“残”字更贴切。关于此,《红 楼梦》中恰有可以援证之文,第六十七回袭人“刚来到沁芳桥畔,那时正是夏末秋初,池中 莲藕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这个夏末秋初大概是何时,书中并未明言,但亦可推知,第六 十六回中柳湘莲对贾躂说“不过月中就进京的”,后又说“八月内湘莲方进了京”,然后是 无三姐自列、柳湘莲出家等,则应该是八月下旬。“新残相间,红绿离披”,自然并非荷叶 枯萎之状。事实上,这种引用时的随文改动正是古人常有之例。因此,虽然可以确定李商隐 的原文与曹雪芹的引文有一字之不同,但这却绝非一个校勘学上的“他校”问题。 接下来,我们从情节前后的脉络出发,来讨论黛玉引此诗的背后逻辑。理解这一段对话 的关键就藏在上引的原文之中,或者说,存在于作者对宝、黛、钗三人关系的设定之中。在 这三人的关系中,黛玉一直是最为警惕的那一个,面对来自宝钗的威胁,她总是下意识地防 范,甚至会主动出击。仔细看一下原文。先是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 去”,这时,如果宝钗未接话,黛玉或许也可能赞同宝玉的意见,然而心思细密又喜欢给人 讲道理的宝姐姐这时肯定会有所表现,所以她立刻就接着说:“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 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按照宝玉与宝钗交往的正常逻辑,他得到 宝姐姐的鼓励,一定会尽快吩咐人手来清理残荷。黛玉是否认为这些破荷叶可恨已不得而知, 重要的是,黛玉不能忍受宝玉的判断总被宝钗左右,所以她就一定要逆着宝钗说,并且要让 宝玉改变从宝钗那里得到的支持,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宝玉的影响力。因此她才想到用李商隐 的诗句来打动宝玉。 (摘编自李小龙《林黛玉引义山诗新论》) 材料二: 后世学者分析“枯荷”“残荷”一字之异时指出:“《红楼梦》的版本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在写作阶段,它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着。作者不断加工修改,每个修改本又 以抄本的形式流传。”在“脂评抄本系统”的各个版本中均把繁玉引句写作“留得残荷听雨 声”,而“印本”系统中的程甲本、程乙本同样俱作“残荷”。 刘学锴先生指出“根据比勘,存世的李商隐诗集实为一个大系统之下四种不同的次版本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