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6096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1912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课,土地改革,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第3课 土地改革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时空观念: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认识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史料实证:通过自主学习和史料研读,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概况,理解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在土地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最彻底、最大规模的改革。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土地改革的内容,理解土地改革是一场旨在改革土地制度的运动。 家国情怀:通过土地改革,认识到共产党始终考虑人民的利益,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土地改革的完成情况。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法学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一、新课导入:回顾近代史上为解决土地问题所做的尝试。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实行有田同耕;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提到平均地权;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农民和土地的关系问题?中共为解决土地问题所做的尝试有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第3课《土地改革》。 新课讲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背景 1.观察地图,思考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完成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人口一半多的新解放区未进行土地改革。 2.阅读材料结合p13总结新中国成立初实施土地改革的原因? 材料:从全国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约70-80%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总共只有约20%-30%土地。其次是落后、自给自足农村自然经济不能成为工业的市场,限制着工业发展。 ———《剑桥中国共和国史》 ①直接原因:新解放区土地分配不均衡,农民迫切要求土改,获得土地。 ②根本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3.阅读材料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实施土地改革的目的? 材料:从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目的:巩固新政权,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惠农:土地改革的经过 1.阅读p13页概括有关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地点:新解放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合作探究:制作表格让学生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注意:只改变土地所有权,未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二者都是私有制2.观看视频结合p13-14页总结土地改革的具体做法? 1.做法:①分批进行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③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2.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改。 教师过渡:土地改革使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农具、牲畜和房屋等,农民真正成为了土地的主人,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兴农:土地改革的意义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概况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