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6151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14554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教案,格式
  • cover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七下历史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帮助学生理解明朝灭亡是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起义、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时空观念:梳理明朝灭亡与清朝建立的时空脉络,掌握关键时间节点,如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入关等,明晰李自成进军路线、清朝入关路径等地理范围,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明末歌谣等史料,引导学生从不同类型的史料中提取关于明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的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4.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感悟东林书院“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士人担当精神,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思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关注现实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清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1.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2. “均田免赋”口号的含义与意义。 3.明朝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让学生从视频中提取关键信息。教师总结: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后期由于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灭亡。明朝是如何衰败的?又是怎样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寻找答案。 新课讲授 第一篇章 暗流涌动--政治腐败与和张居正改革 1.结合图片及教材内容分析政治腐败的表现。 师:明朝是继汉唐以来又一个强盛的王朝,然而,最终也逃脱不了被推翻的结局,其根本原因在于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请同学们结合图片和教材内容分析政治腐败的表现。 学生活动:结合图片和教材内容分析政治腐败的表现。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英宗时期的王振、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都权倾朝野,排斥异己。朝廷内外派系林立、纷争不已,浙党、齐党、宣党等争权夺利。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中纵情享乐,还到处游玩,甚至公开抢掠民女。明熹宗爱好木工,成年累月沉迷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给宦官魏忠贤。魏忠贤权倾朝野,人称“九千岁”。 表现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 疏于朝政。 表现2:宦官专权,皇室内部勾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渡:政治的腐败导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请同学们结合图片、材料及教材内容分析社会动荡的表现。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社会动荡的表现。 材料一: 材料二: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情况 明神宗时期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期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时期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材料三: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 ———《清明史料》 表现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表现2: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出示《明代流民图》,《明代流民图》以写实笔触勾勒百姓背井离乡惨状,折射土地兼并、赋役沉重等社会顽疾。面对积弊丛生,张居正以铁腕推行改革,整顿吏治、丈量土地、实施一条鞭法,试图为王朝注入新生机。明代流民图展现百姓困苦、社会危机,张居正洞悉症结,推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力图挽救统教师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教材98页内容,完善张居正改革的表格。 教师简述:张居正,湖北荆州人,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人,2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