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6153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课件26张PPT+视频)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292563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新教材,教材,七下,历史,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 cover
(课件网) 在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东方,郑和率领着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启了浩浩荡荡的远航之旅;西方,哥伦布等航海家也相继踏上探索新航路的征程。郑和的船队规模远超西方,技术也更为先进,却没有像西方那样建立殖民地。明朝的对外交往秉持着怎样的理念?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走进今天的课程———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导入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远航 第三单元 第16课 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目录 郑和扬威远洋行 抗倭御敌海波平 援朝御倭保山河 葡人觊觎澳门地 郑和扬威远洋行 壹 1.背景: 结合教材,指出何为西洋?郑和为何要下西洋? 西洋:明初,人们常把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壹·郑和扬威远洋行--郑和下西洋 东洋 西洋 文莱 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目的。 材料研读 材料二 在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紵丝、瓷器等物。……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 ———[明]马欢《瀛涯胜览》 材料一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清]张廷玉等《明史·郑和传》 壹·郑和扬威远洋行--郑和下西洋 2.目的: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 经济目的: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起止时间 次数 在位皇帝 出发地点 装载物品 物品用途 到达地区 最远到达 1405-1433年 七次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成祖 丝绸、瓷器、茶叶、 漆器、金银货币 慷慨送礼、贸易 刘家港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斯里兰卡 沙特阿拉伯麦加 索马里 印度 越南 壹·郑和扬威远洋行--郑和下西洋 对比东西方的航海活动,试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特点: 人物 哥伦布 郑和 比较结果 时间 1492-1504 1405-1433 次数 4次 7次 船队规模 3艘,最大船120吨左右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多艘,最大的1500吨左右) 到达范围 美洲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长 次数多 规模大 范围广 壹·郑和扬威远洋行--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3)邮票像 猜想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的日子)为中国“航海日” 。 ·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方向辨别困难等 和平使者,航海壮举 壹·郑和扬威远洋行--郑和下西洋 4.郑和精神: 郑和下西洋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被称为“郑和精神”,即敬业奉献、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崇尚和平。 材料1: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夺他人一分财富。 ———《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