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6154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17325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新教材,教材,七下,历史,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 cover
课题 新教材七下历史第16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租住权等史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在积极反抗外来侵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学习戚继光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明朝加强君权措施 教学难点 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影响;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教法学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出示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航的图片) 【教师讲述】在15世纪,世界航海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东方,郑和率领着规模庞大的船队,开启了浩浩荡荡的远航之旅;西方,哥伦布等航海家也相继踏上探索新航路的征程。郑和的船队规模远超西方,技术也更为先进,却没有像西方那样建立殖民地。明朝的对外交往秉持着怎样的理念?在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走进今天的课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背景: 【教师行为】(出示地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指出何为西洋?郑和为何要下西洋? 【学生回答】明初,人们常把东海及其以外的海域称为“东洋”,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教师行为】简单讲述郑和: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军攻克云南后,11岁的郑和被俘,被送进皇宫当了宦官。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被赐姓郑。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宦官首长太监。因他小名“三宝”,所以人称“三宝太监”。 2.目的: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目的。 材料一 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清]张廷玉等《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在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紵丝、瓷器等物。……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 ———[明]马欢《瀛涯胜览》 【学生回答】①提高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②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推动中外贸易发展。 3.概况: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程,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况。 【学生回答】时间:1405—1433年,次数:7次,在位皇帝:明成祖时期,出发点:刘家港,装载物品:携带货物:丝绸、瓷器、茶叶和漆器等物品、大量的金银货币。货物用途: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到达地区: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今天的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访问过。 4.特点: 【教师行为】(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对比东西方的航海活动,试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学生回答】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4.郑和精神: 【教师提问】猜想郑和下西洋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方向辨别困难等。 【教师提问】从他的身上可以学习到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爱国、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的精神。 【教师总结】郑和下西洋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被称为“郑和精神”,即敬业奉献、忠心报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崇尚和平。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即郑和下西洋的日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