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8课 《北宋的政治》 核心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理解政治制度变革和当时经济、社会状况的关联,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利用史籍、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提取北宋政治相关信息,论证北宋统治特点,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北宋政治措施的利弊,从多视角分析历史现象,客观表达观点。 3.家国情怀:通过讲述北宋时期有志之士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如范仲淹等改革派的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失败原因。 理解“崇文抑武”政策与宋朝社会矛盾的关系。 教学难点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利弊,王安石变法的复杂性。 教法学法 自学法 图示法 引导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设 计 新课导入 【教师行为】出示两首诗歌 【问题思考】这两首诗歌描绘了宋朝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大家都愿意读书而不愿意从军?这跟宋朝的统治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诗歌内涵,教师引导分析“崇文抑武”的社会背景。 【教师过渡】通过诗歌,我们感受到宋代对文人的重视。那么,北宋是如何建立的?赵匡胤为何能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开启第8课《北宋的政治》的学习。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北宋的建立 【教师行为】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陈桥兵变》视频,归纳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及事件。 2.北宋的统一 【教师行为】出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宋太祖接下来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北宋建立后,面临着统一的问题。通过观察地图可以看出,北宋北方有辽国、北汉,南方存在多个割据政权。 【教师行为】提示学生阅读教材44页内容,思考北宋在统一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和方针? 【学生回答】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 【问题思考】北宋的统一在当时产什么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的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教师行为】出示唐朝、五代十国以及北宋时期的疆域图,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时期疆域的大小,分析北宋的统一的特点。 【学生活动】对比不同时期疆域的大小,分析北宋的统一的特点,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疆域相较于唐朝时期大大缩小了,同时周边民族政权并立,仅是局部的统一。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的过程,赵匡胤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可新的问题来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地方藩镇割据严重,北宋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举措了。 目标导学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 【教师行为】出示宋太祖与赵普的一段对话,引导学生回答两个问题。 ①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学生回答】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外重内轻”。赵普认为应该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来看宋太祖具体的措施。 军事措施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内容,归纳宋太祖在军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军事上,采取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实现统调分离;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实行更戍法。 【学生行为】为解决武将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问题,宋太祖导演了一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