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16243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231513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47张,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民族: 指经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一群基于历史、文化、语言与其他人群有所区别的群体。 民族关系: 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联系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指在今天我国国土领域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 国家关系: 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则是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 1971年发掘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礼宾图》,画面反映其迁葬典礼上鸿胪寺官员接待国内少数民族使者和外国使节的场景。此画对人物神韵及心理表现极其生动、准确,三位唐朝官员,雍容儒雅,气宇轩昂,充满自信。 唐朝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帝国使节 新罗(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者 西方使者身体前倾,眉头微蹙,内心的焦急不安流露于脸部。东亚使者虽也着急,但举止沉稳表情含蓄。 华夏族:西周时期,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改称为“华夏”,意为“大而华丽”,以区别夷狄的“野蛮”,“夷夏之辨”由此出现。到春秋中晚期,孔子作《春秋》以礼乐文化作为判别夷夏的最高标准。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 认识下我们这个民族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占全部人口的91.51%,其他还有55个民族,占8.49%。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 汉族:汉朝建立后,汉朝国人都称为“汉人”。到了五胡十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称这些汉人仍为“汉人”。唐朝改称“唐人”。元朝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后来又把“南人”并入“汉人”,“汉”就慢慢成为汉民族的族称了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秦朝设典客等; 汉朝设大鸿胪等;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 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 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 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 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贡”外交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时空坐标 (一)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氐 乌桓 夫余 (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东北:夫余、乌桓; 北方:匈奴; 西北:羌、氐; 南方:夷、越。 1.少数民族的分布: 2.政策: (2)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等 (3)军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汉初 和亲政策 汉初的“和亲”政策除保证了和平的边疆关系外,也大大推进了两者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血缘的融会。 汉武帝时期, 反击匈奴之战 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取得大胜。 东汉初, 匈奴分裂 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89年窦宪破北匈奴之战刻铭燕然山 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 北匈奴西迁 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二)汉朝: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演变而来) 2.地方: 《燕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