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时空定位】 【自主学习】根据“时空定位”图示,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教材知识 结构,谈谈你对这段历史的整体感知。 一、门第与才学的博弈--走向公平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二、皇权与相权的博弈--走向成熟的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 三、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走向简约的赋税制度(两税法) 学习导航 世官制 (血缘) 军功授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德行) ? 魏晋前选官制度的沿革 西周 汉代 魏晋南北朝 战国 隋唐 一、九品中正制 P40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1、背景: 2、选拔权力、标准: 中央掌权 世家大族掌权 材料二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荣辱掌握在门阀士族之手)。操人主(皇帝)之威福,夺天朝(朝廷)之权势。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家世、道德、才能并重 主要看中家世(西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3、作用: (1)初期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2)后期逐渐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二、科举制 材料二 (南朝时)庶族地主 集团的势力急剧膨胀。从皇帝、将军到舍人 主宰国政、控制 机要、统率军队、左右政局 上上下下形成了一张严密的庶族地主力量体系的网络。而九品中正制、恩荫制却排除了他们参与政坛角逐的机会 阻断了他们走向政坛官场的仕途通道 ,绝大多数庶族地主被摒弃于政坛之外。因此 九品中正选官恩荫任官制已成为庶族地主势力发展壮大的绊脚石一种新的适应庶族地主发展需要的选官任仕制 正在孕育之中。 ———胡慧《浅析隋炀帝创建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但究竟此制(九品中正制)仅为一时的救弊措施……以迄于南北朝,对于陈群此制,都继续采用,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1、背景: (1)封建经济发展,庶族地主崛起; (2)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要求; (3)九品中正制的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考试内容: 以进士和明经为主(太宗)。 进士科: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 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 3、发展演变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 宋 代———科举制成熟,平民化,南宋以后考试内容多局限于儒学经义 (实行分级考试、改革考试方法———锁院、糊名、誊录等) 元 朝———科举考试一度中断 明 清———八股取士 清 末———废除(1905年) “朝廷显(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 ———李德裕 传统门阀制度的影响; 公卿子弟天然优越的条件 “取士不问出身” 门阀制度进一步破坏; 科举制的成熟 4、与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变化(创新)之处: 更注重才学,门第观念逐渐减轻 选官权: 选拔方式: 通过考试取代中正品评 由地方收归中央 选拔标准: 表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朝着更加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