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掌握“ 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 并能分析其成功研的意义, 了解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了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的艰苦奋斗的事迹;了解建国后我国在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了解袁隆平和屠呦呦的主要成就;认识这一时期取得的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唯物史观) 3.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家国情怀)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当时的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的原因: (一)“两弹一星”: ①内部因素: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国际地位,积极防御,保卫国家. ②外部因素:国际形势:帝国主义的威胁,美国的军事打击;中苏关系破裂对中国造成的威胁 2.“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最初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两弹”现即指:一弹是指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是指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 一星 两弹 核 弹 导 弹 原子弹 氢 弹 带有弹头和动力装置的高速飞行器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军事卫星…… 导弹 能打 能打到 能打准 能打准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3.目的: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 4.面临的困难:没钱、没人、没技术没基础、没援助、环境恶劣 ·面临困难 没钱、没人、没技术、没基础、没援助、环境恶劣 中苏关系破裂 研究环境艰苦 国民经济困难 烤土豆、睡帐篷———中国开启原子弹的研制之路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5.发展成就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6年 第一次成功进行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一、“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6.代表人物 钱学森、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 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 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 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 究工作奠基者。 在中国核武器史上永远少不了一个人的存在———邓稼先 美国海军部次长甚至说:“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出面,中国政府多方呼吁,美国政府只好妥协。1955年,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之后,他投身于我国的航天事业,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发展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我国导弹核武器的研究建立了功勋。 “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 “两弹一星”元勋 7.“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原因 1960年苏联撕毁了与我国签订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将重要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并停止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金银滩草原模拟场景 邓稼先领导研制第一颗 原子弹用的手摇计算机 环境艰苦 设备落后 缺技术、缺指导、缺设备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②钱学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