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新课导入 明朝神宗皇帝在位48年,却长期不理朝政,致使不少重要机构无法正常运转。虽然他并不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但后人常说,明实亡于明神宗。人们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之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学习目标 1.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图片,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的表现,认识明朝面临的统治危机、灭亡的根本原因以及李自成起义的原因;了解张居正为拯救危机而进行的改革。(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借助时间轴、历史地图,了解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分析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得到广大农民拥护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通过梳理明亡清兴的历史过程,理解清军入关是历史的必然,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在危机和竞争中生存。 (家国情怀)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深度肥宅爱好者” ———20年不上朝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红丸案的一月天子” ———即位一月嗑药而亡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深度高达手办热爱者” ———名气仅次于鲁班的工匠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生性多疑,错杀袁崇焕” ———(1611年—1644年) (1)皇帝:明代中后期,皇帝大多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材料1: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愈演愈烈,英宗时期的王振、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都权倾朝野,排斥异己。朝廷内外派系林立、纷争不已,浙党、齐党、宣党等争权夺利。 ———《中国古代史》 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1.政治腐败: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②当时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结党营私,纷争不已.宦官专权。 分析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的表现: 1.政治腐败: “九千岁”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顾宪成等组成 “东林党” VS “(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东林误国,而东林的对立面(阉党)则害国。 ———陈辽《东林党新论》 不可重用东林党! 根据图片归纳明朝统治出现的问题? 东林党争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也,职此之由。—《明清史料》甲编 明代《流民图》 明神宗时期 南京一带有的富豪之家占地7万顷 明熹宗时期 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 明崇祯时期) 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 2.政治腐败对社会有何影响?(与政治腐败因果关系)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材料:富者动连阡陌,贫者地鲜立锥。饥寒切身,乱之生业,职此之由。 ———《明清史料》 社会动荡,阶级矛盾激化,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一、郑和下西洋 政治腐败 土地兼并 流民遍野,社会动荡, 农业生产破坏,经济衰败, 财政危机。 加剧 导致 “政治腐败”与“土地兼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张居正改革 一、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 3.张居正改革 时间 措施 经济 政治 军事 结果 万历初年(明神宗) 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 整顿吏治 巩固边防 张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举措大多废止。 含义: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按银两收税,称为“一条鞭法”。 意义:一条鞭法简化了税收手续,减少了地方官吏渔利百姓的行为,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田赋 徭役 杂税 合并计入田亩 用银两收税 基础:清仗田亩 一条鞭法将赋役合并、折银征收,简化了税制,但触动了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巨大。 ———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