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迪亚士航线 达 伽马航线 哥伦布航线 麦哲伦航线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期殖民扩张 【课程标准】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录 目 壹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纽带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15世纪末-17世纪人口迁移的情况。 迁移的主体: 1.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 迁移的方式: 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 欧洲人 移民(主动移民) 黑奴贸易(被动移民) 材料:欧洲人的发现不仅导致新的全球性的视野,还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打破了1500年以前世界范围内的种族隔离。而这种人类诸种族的混合,必然伴随着动植物的相应混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促进世界物种交换; 促进美洲经济开发。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②消极影响: 美洲被殖民掠夺,印第安人遭灭顶之灾; 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大量精壮劳动力,导致非洲发展的滞后和社会混乱。 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1.人口迁移 2.物种交换 欧亚→ 美洲 美洲 → 世界 植物 动物 小龙虾等 微生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等 马、牛、猪、羊、鸡等 各种疾病和传染病病菌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 新航路开辟后所引发的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有人称之为“全球物种大交换”,也有人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 16世纪中期,玉米传入中国,初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等。最初玉米在中国种植不广,一度是皇家御用贡品,直到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初,玉米才在中国广泛种植。甘薯约在明朝后期从东南亚传入中国,因来自番邦,又名番薯,万历年间已有相关记载。1594年福建发生饥荒,政府大力推广甘薯种植,到17世纪甘薯成为普通百姓的重要食物。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教材P40“历史纵横” 思考: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物种交换的影响。 积极: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 丰富食物结构;促进文明交融。 消极:导致疾病传播; 伴随殖民掠夺。 2.物种交换 贰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纽带 1.原因: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1)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2.海路贸易: 主线和支线 印度洋贸易的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海路贸易 (2)大西洋贸易: ①欧美贸易:欧洲人通过开辟出的多条航线和沿海港口,将欧洲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销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 材料一 西班牙在16世纪初期,1521-1544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到16世纪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