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 20课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同步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自明朝中期起,原产美洲的玉米、番薯、马铃薯通过海上商路传入中国。这些作物耐旱抗瘠,单位产量远超传统五谷,使得大量山地、丘陵被开垦为农田,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缓解了人口增长与耕地不足的矛盾。到清朝乾隆年间,番薯已成“民食之半”。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传统农业技术逐渐落后 B. 中外交流促进农业发展 C. 国家鼓励种植海外作物 D. 人地矛盾问题完全缓解 2.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道、府垦至两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至三百顷以上加升一级。若开垦不实及垦而复荒,新旧官员俱分别治罪。这一做法( ) A. 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 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C. 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 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3.史学界曾评论: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玉米等作物。我国最早种植甘薯、玉米等作物可能是在(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4.清朝时期有人写诗道:“帆樯满江,商贾毕集”“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形容当地商业的繁盛。这里的“当地”指的是( ) A. 北京 B. 太原 C. 汉口 D. 沈阳 5.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人口数量的增长 6.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生计的主要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明清时期( ) A. 江南地区农业落后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 D. 南方经济落后于北方 7.“有御稻、香粳、银条等类别, 取其品质好,而更多的是百日动、六十日、八月白等名目,取其早熟, 这对于实行复种、提高产量至为重要。”这里说明的是( ) A. 清朝时期农业耕地面积增加 B. 清朝水稻品种繁多,农家经常选育新种 C. 清朝水稻产量显著提高 D. 水稻成为清朝人民的主要粮食 8.清初,政府规定,凡流民垦荒而无力者,由国家资助耕牛、谷种;州县广招流民开垦耕种无主荒地,并可“永准为业”。据此可知,当时 ( ) A. 朝廷重视农业生产 B. 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C. 农作物品种多样化 D. 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9.清朝前期,广东佛山石湾镇制瓷业分工精细,已出现分别由坊主和雇工组成的东家行和西家行,双方通过协议制定工价和劳工待遇。这说明广东地区 ( ) A. 制瓷技术全国领先 B. 出现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 C. 官营制瓷业占主导 D. 新型雇佣关系已相当普遍 10.“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的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说明商帮的出现 ( ) A. 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B.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反映了抑商政策的废除 D.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1.清朝时,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这些现象直接体现了清朝( ) A. 社会压力增大 B. 农业恢复发展 C. 城市人口众多 D. 商业经济繁荣 12.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经流行。乾隆、嘉庆以后,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 印刷技术提升 B. 封建统治危机 C. 耕地面积扩大 D. 商品贸易发展 1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