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2203

立足教材,掌握方法,提质增效——高一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探讨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63828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立足,有效,PPT,21张,课件,探讨
  • cover
(课件网) 立足教材,掌握方法,提质增效 ———高一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探讨 一、教材之重要 二、教材之研读 三、方法之引导 四、能效之提升 一、教材之重要 《纲要》教材叙述高度概括而浓缩。例如,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文内容从“早期原始社会”讲到“西周时期”,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时期、夏朝、商朝和西周。(一课相当于初中的两个单元)知识点密度大,覆盖面广,但教材叙述总共大概1776个字,用较少文字概述如此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在读教材的时候难度是很大的。 一、教材之重要 知识总量大、跨度大、难度大 学生层面:很多同学对历史教材重视度不够,看教材时觉得内容太多,没有重点。很多同学特别钟情于购买历史知识清单、历史速记小册子,并产生依赖,慢慢忽视了教材,模糊了焦点。 现实状况:失焦问题 一、教材之重要 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明确要求:在历史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其中,历史教科书就是高中历史知识和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开展教与学资源的核心依托。 追本溯源,不必舍近求远:用好教材,方能提高效率。 二、教材之研读 ①理顺逻辑 逻辑 内容 整合 反思 ②到点到边 ③整合重组 ④学会审视 二、教材之研读 逻辑 ①理顺逻辑 例1:《纲要上》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以因果为逻辑 二、教材之研读 逻辑 ①理顺逻辑 例2: 《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在看似各自独立的制度中寻找逻辑 一.选官制度 ———国之栋梁 二.三省六部制 ———国之中枢 三.赋税制度 ———国之命脉 二、教材之研读 内容 ②到点到边 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单元导语、课前提示、学习聚焦、思考点、图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史料阅读、课后探究与拓展。 (2022年学考卷,11)有学者认为,在进行新王朝统治的顶层设计时,汉朝君臣选择了基本沿袭秦朝创立的法令制度的做法,“与秦朝不同,汉初采取了郡县与分封诸侯国并行的体制。然而,这一体制却给汉初政权的稳定埋下了隐患。”下列项中,属于其“隐患”的是 A.“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 B.“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C.“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D.“上自朝廷,下及田野……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二、教材之研读 ②到点到边 例:《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的原因? 政府鼓励 造船航海技术高 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 国内外市场均有需求 经济重心南移 内容 北方陆路不畅 二、教材之研读 整合 ③整合重组 在整合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打破重组,适度开发。 例1: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的措施。 政治角度 政治、经济多角度 二、教材之研读 整合 ③整合重组 在整合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打破重组。 例2: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二、教材之研读 反思 ④学会审视 仔细研读教材细节,审视并提出疑问。 能否把这两段表述改为“张骞通西域标注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纲要上,第4课 选必三,第9课 二、教材之研读 反思 ④学会审视 仔细研读教材细节,审视并提出疑问。 能否把这两段表述改为“张骞通西域标注着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的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地。 ———2007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 一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在张骞通西域之前虽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 另一方面,张骞通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后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