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22887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同步练,新情境命题 重难探究)(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30146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原卷版,探究,重难,命题,情境
    第16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素养·历史解释】 1.“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路 B.促进了中外和平友好交往 C.推动了明朝海外贸易繁荣 D.加速了新航路开辟的进程 【答案】B 【解析】据题干“由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祖法儿以下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对中国的敬慕,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和所学知识可知,很多国家的使者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线,纷纷来到中国,所以说材料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B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不是开辟了新的陆上交通线,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是西欧的航海活动,与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时空观念】 2.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地图,我们可以了解郑和下西洋( ) A.次数多规模大 B.促进民族交融 C.路程长范围广 D.持续时间很长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故材料图片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到达范围广这一特点,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郑和下西洋的具体次数多少以及规模如何,无法得出次数多规模大的结论,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属于对外交往,而不是国内的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图片没有体现郑和下西洋航行的起止时间,无法说明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时间长,排除D项。故选C项。 【跨学科·历史与语文】 3.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下面诗歌体现出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 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B.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 C.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D.世界领先,无私奉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可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体现对外关系的特点是和平交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戚继光抗倭,体现对外关系的特点是暴力冲突,B项正确;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是唐朝的对外关系的特点,日本派出遣唐使来华,唐朝鉴真东渡体现双线交流,排除A项;闭关锁国,一口通商是清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没有对比明朝时期其他各国的情况,不能体现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 4.郑和船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并未到处攻伐。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先通好,再通商、用纱罗、彩帛、瓷器等物品与各国进行交易。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 ) A.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B.宣扬了明朝的国威 C.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D.引进了高产农作物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都先通好,再通商,用纱罗、彩帛、瓷器等物品与各国进行交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先通好,再通商,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C项正确;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宣扬了明朝的国威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郑和下西洋友好交往,未涉及引进了高产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C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5.图中的动物是某次远航时外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