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022892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新情境命题 重难探究)(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5-05-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16943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人教
,
原卷版
,
探究
,
重难
,
命题
,
情境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15-20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素养·史料实证】 1.明末清初,广东南海县九江乡“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时期,“民多改业桑、鱼,树艺之夫,百不得一”,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其稻米“尽仰赖于他乡”。除鱼桑之业,还有甘蔗、柑橘种植,都被乡民视为获利途径。这一现象( ) A.反映农耕面积扩大 B.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C.加快自然经济瓦解 D.表明手工工场产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鱼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可知,明末清初时,广东南海县九江乡居民养鱼者占80%,种粮者占20%。但到了清朝乾隆、嘉庆皇帝时期,此地基本上不种水稻,而是大力发展养鱼、养蚕事业,种植各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主要用途是面向市场,这一现象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题目提到曾经的稻米主产区和输出区几乎不再生产稻谷,所以农耕面积减少了,排除A项;题干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鱼桑之业及甘蔗、柑橘种植也属于自然经济,排除C项;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题目能反映的是农业,与手工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2.下表反映了清代人口与耕地的关系。据此可知,清代( ) 年份 人口(亿) 耕地(亿亩) 人均耕地(亩/人) 1650 1.00--1.50 6.00 6.00-4.00 1750 2.00--2.50 9.00 4.50-3.60 1850 4.10 12.10 2.95 A.垦荒政策收效甚微 B.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C.人口流动规模空前 D.人口压力日趋增大 【答案】D 【解析】据“清代人口与耕地的关系。”可知,人口增长造成社会压力。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正确;表格信息重在强调人地关系,而不是垦荒政策,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提及粮食产量的相关内容,强调的是人地关系,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人地关系,无法得出人口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3.题26表中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的因素是( ) 时代 人口数(亿) 人均耕地数(市亩)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明万历时 1.2 6.3 1205 清雍乾之际 1.6 5.6 1434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人口数量的激增 D.经济作物的推广 【答案】B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从明万历时期到清雍乾时期的变化是人口数量增加,人均耕地数量减少,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增加,说明粮食亩产量增加,耕作技术的提高使粮食亩产量增加,B项正确;耕地面积扩大是总量变大,粮食总产量可能会增加,但与人均粮食占有量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在粮食总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激增,人均粮食占有量减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经济作物的推广使得经济作物产量增加,不是粮食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 4.下面两幅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 《耕织图》(局部) 清朝开荒执照 A.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B.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C.江南已成为鱼米之乡 D.城镇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略 【新素养·历史解释】 5.清朝前期,江宁的机户李扁担、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第14课 文艺复兴运动 导学案(含解析)(2025-05-22)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导学案(含解析)(2025-05-22)
第10课 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导学案(含解析)(2025-05-22)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导学案(含解析)(2025-05-22)
第11课 古代日本 导学案(含解析)(2025-05-22)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