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6年高考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7讲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标解读: 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的新成就; 3.认识隋唐时期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掌握科举制度隋朝创立,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 【唯物史观】认知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建 树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史料实证】探究汉代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魏晋南朝和隋唐时期的中枢政务机构,唐朝租唐调制和两税法; 【历史解释】研思汉唐时期选官制度演变、“汉承秦 解释 制”和隋唐时期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动,唐朝的纳绢代役; 【家国情怀】感悟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 考情考向: 年 份 试题 考点 考向分析 2024 辽宁卷 科举制(明经科) 广东卷 两税法 浙江卷1月 两税法弊端 北京卷 唐朝的法律 2023 浙江卷 唐朝的政治(主观题) 山东卷 隋京畿区的东移 浙江卷1月 唐朝的户籍管理 天津卷 唐朝的赋税制度 重庆卷 唐后期科举制的弊端 浙江卷6月 唐朝的官制 2022 全国甲卷 唐代辟召制度的监督 湖南卷 隋唐选官制度变化 重庆卷 唐三省六部制 1.考查方向: (1)政治制度上,对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依然是命题的热点; (2)经济制度上,对于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制、两税法以及土地制度考查较为频繁。 2.考查方式: 注意制度变化出现的原因、特点、影响等,题目形式灵活多样,有图表、图片等,且以考查主干知识为主,选择题、材料题均有考查可能。 复习备考: 1.一个“基础":隋唐制度创新的很多内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 2.三个“制度创新”: (1)选官制度:科举制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成熟;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 (3)赋税制度: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两税法是中国古代税制改革的一大里程碑。”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考点一:选官制度 (统治之基) (一)九品中正制: 1.概念:又称九品官人法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写出评语,称状),分为九等,朝廷依此授官的选官制度。 2.原因: (1)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3)曹魏需要管理人才,察举制不适应需求。 3.内容: (1)设置中正:在各州、郡均设,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2)品第人物: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行状)评定,分九等。 (3)按品授官:获得资品的人,由吏部授官。 历史纵横: 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问题探讨: 九品中正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自下而上选拔; ②参考地方舆论; ③设置中正官管理; ④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2)影响: 积极: ①把品评人物之权从豪强大族手中夺过来,归政府所有,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②中正的设立标志着地方上有了专门负责选举的官员,是一大进步。 消极: ①行政效率降低:各方人争做中正,全国人才集中中央,地方人才少,行政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