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点三 物态变化———中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分布 分值比率 考点 知识点 分值 题型 物态变化 8% 温度 摄氏温度 6到9 选择、填空、简答、实验 温度计 原理 分类:实验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使用方法 物态变化 熔化与凝固 汽化与液化 升华与凝华 知识小结 知识点1 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作温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 (3)摄氏温度 ①单位:摄氏度(℃) ②规定: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等份代表1℃。 (4)温度的估计: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人感觉舒适 的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冰箱冷藏室的温度约为4℃,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18℃。 2.实验室用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使用方法: ①估:在测量前要先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 ②选:根据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并认清其分度值。 ③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④读: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的数值,不要漏写或错写单位,“零下”温度不要忘记写负号。 3.体温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2)量程与分度值:常用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 (3)特殊结构: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细管。 体温计的玻璃泡中水银温度下降时,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的这段细管使得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能回到玻璃泡中,这样体温计在离开人体后仍能指示人体的温度。 (4)使用方法:使用前,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几下,把水银甩下去;读数时,要把体温计从腋下或口腔中拿出来。 知识点2 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过程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过程要放热。 3.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叫作晶体。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固体叫作非晶体。 晶体:冰、海波、食盐、各种金属等; 非晶体:松香、玻璃、石蜡、沥青等 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 晶体 非晶体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没有 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凝固过程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 图像 知识点3 液化和汽化 1.汽化和液化 汽化:液态变为气态为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为蒸发和沸腾,实例:洒水的地面变干、湿衣服变干、清晨雾的消失、游泳后上岸感觉冷。 液化:气态变为液态为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为加压和降温,实例:露、雾的形成,各种“白气”,从冰箱取出的易拉罐“流汗”,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时眼镜片变模糊。 2.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异同点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 温度变化 温度降低 温度不变 发生部分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及内部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种类不同,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吸热现象 蒸发时,从液体自身吸热,导致未蒸发的部分温度降低 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当环境温度等于或低于沸点时,液体就不能从外界吸热,就停止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3.液化的两种方法 (1)降低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