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理纲要 记要点 1.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文学艺术成就突出,科学技术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就。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与选必修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1.江南的开发 背景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 江南的开发促进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 2.经济发展与赋役制度 生产工具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 制作的农具;三国时期马钧改造的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南朝时,工匠把陶瓷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选择性必修2·P20、21】 赋役制度 ①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②孝文帝改革颁布 ,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庄园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选择性必修2·P23】 寺院经济 随着佛教的传入,统治阶级为了麻痹人民,对寺院进行了大量的扶植,形成了寺院经济,尤其是南朝最为明显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思想 儒学、佛教、道教与玄学 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 ———和“尊道”。 ②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 。 ③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④玄学:魏晋时期,为了逃避现实,崇尚老庄的玄学兴盛 反佛斗争 背景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的统治者几度灭佛 结果 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文学 多元发展 出现了建安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艺术 书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 ———,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雕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 科技 数学 南朝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医学 东晋葛洪所著《 》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选择性必修2·P83】 中外交流 佛教 文化 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如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东晋法显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拓展教材———丰富历史的理解和储备 |概|念|阐|释|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糅合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具体表现在:崇尚自身价值,追求容颜俊美和长生不老;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追求张扬放纵与高谈阔论的清谈。基本价值取向是叛离儒教,顺其自然。玄学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思想相对自由的现状促进了文化的新发展。 |史|学|研|究| 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 不少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变迁是导致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重要原因,也迫使传统农业区改革生产方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气候问题引发的粮食歉收也是引发社会动荡的诱因之一。 |群|英|图|谱| 王羲之是书法大师,至今为世人尊崇,并有“书圣”之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的王派书法。 王羲之的主要贡献,其一是开创了草、楷结合的书法形式。这种形式既符合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