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习目标】 了解一战的背景,认识战争爆发原因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感悟历史解释的多元维度;了解一战的进程,关注西线重要战役;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理解其实质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维护既得利益的工具,潜伏着新的战争危机。 【课前剧透】《西线无战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一腔热血的德国青年保罗·鲍曼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然而当保罗和他的同学们经过训练后,被派往西线参战时,他们目睹到的却是残酷的饥饿、血腥和死亡。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迷恋战争到心灰意冷,因伤返乡。可是愚昧的乡民根本不知前线的危急,保罗义愤填膺地向学生陈述战争的无情,生命的脆弱。他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前线,在战壕中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 镜头一:“当我们才十八岁。刚刚开始热爱这个世界,热爱生活;然而我们不得不对它开炮。那第一颗打来的榴弹,击中了我们的心坎。我们与行动、追求和进步隔断了联系。我们再也不相信它们了;我们相信战争。”(战场上那一双双粘在铁丝网上的断手。影片用近乎写实的手法,重现了从初入军队报到时对建功立业的期许、到被烟花般炫丽的炮火吓尿裤子的最初、再到亲见如己般冲锋的敌军被炸得血肉横飞后仅剩半截仍抓着铁丝网的双手、更到身边的战友从150到80到30人再到不敢数的几何递减,他们明白了在战争非生即死的对决面前,生命如此脆弱。) 镜头二:“你们是祖国的生力军,你们是德意志的铁人,你们会是击退敌人的英雄……父亲会如此忘恩负义以致让祖国先于他的儿子毁灭?母亲会如此软弱以致不能让她的儿子去保卫哺育他的国家?穿上军装这么光荣的事会让我们避之惟恐不及?这一点点的砺炼难道对一个男孩子来说是坏事?”(坎托列克老师等民族主义和英雄主义分子的煽动,将一群乳臭未干、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十八九岁的男孩,生生赋予了祖国召唤的使命、超越弱者父母的高捧、成为勇者被女孩青睐的美妙以及只需经过短期战争即会获得的无尚荣光,于是学生们眼中闪着几近疯狂的光芒,走向战场、走向一条不归路。) 镜头三:“他于一九一八年十月阵亡,那一天整个战线是如此的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在盛传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分,保罗在战壕掩体前发现了一只自在而美丽的蝴蝶,忍不住想伸手去捉,却没看到不远处一个无比冷静的敌军拿着一杆枪冷眼瞄准,一声冷枪凝结了那只手、也冷却了保罗那颗年青的心。哪怕彼此不知姓甚名谁、何仇何怨、哪怕这一天离和平仅剩一个月,哪怕死的那天军报上写的是"西线无战事",因为于当权者而言谁又在乎一个小人物的死生……) 活动一: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根本原因 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 ②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同盟国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协约国 英国、法国、俄国 ③巴尔干半岛问题复杂,成为欧洲火药桶 帝国主义国家在巴尔干的争夺与巴尔干民族解放斗争的交织 导火线 ④萨拉热窝事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与影响 时间 1914.8-1918.11 影响 战线及交战双方 西线 英法--德 ①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②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③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东线 俄--德奥 南线 俄--奥 战争阶段及重大战役(事件) 第一阶段(1914 年) 马恩河战役(速决战破产) 第二阶段(1915-1916 年)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首次使用毒气弹,时间最长,转折点)、索姆河战役 (首次使用坦克、规模最大)、日德兰海战(制海权在英国手里) 第三阶段(1917-1918 年) 美国、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