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专题复习一 专题一:政权更替和政治统治 一、政权更替 政权 起止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灭亡 隋朝(汉) 581-618 隋文帝· 杨坚 大兴 开通大运河(隋炀帝) 开创科举制(隋炀帝) 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在 江都被杀 唐朝(汉) 618-907 唐高祖· 李渊 长安 贞观之治(唐太宗) 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 朱温灭唐, 建后梁 五代十国 907-960 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周世宗 北宋(汉) 960-1127 宋太祖· 赵匡胤 东京 (开封)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 澶渊之盟(宋辽)宋真宗 宋夏议和 金灭北宋 靖康之耻 (宋徽宗、宋钦宗) 辽(契丹) 10世纪初-1125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金灭辽 西夏(党项) 11世纪前期-1227 元昊 兴庆 (银川) 蒙古灭西夏 金(女真) 1115-1234 完颜阿骨打 会宁 蒙古灭金 南宋(汉) 1127-1276 宋高宗· 赵构 临安 (杭州) 岳飞抗金、郾城大捷 宋金议和 元灭南宋 蒙古政权(蒙古) 1206-后分裂 铁木真(成吉思汗) 蒙古的扩张 分裂 元朝(蒙古)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北京) 行省制 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回回的形成 朱元璋灭元 明朝(汉) 1368-1644 明太祖· 朱元璋 应天府 (南京) 明成祖 迁都北京 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八股取士 隆庆和议 郑和下西洋(明成祖) 戚继光抗倭 援朝战争 张居正改革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 清朝(汉) 1636-1912 皇太极 北京 军机处 奏折制度 郑成功收复台湾 边疆管辖 闭关锁国 辛亥革命(八上历史) 二、政治统治(隋朝-唐朝-北宋-元朝) (一)隋朝 1.隋文帝巩固政权的措施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服赋役负担,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行政机构,提高效率。 影响:隋朝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认可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成为国力强盛的王朝。 2.隋炀帝的措施 (1)功绩:A.大运河的开通 B.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A.大运河的开通: 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时间、人物:605年 隋炀帝 ③概况:【1、2、3、4、5】 1-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2-全长2700多千米 3-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郡(今杭州) 4-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五河: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④开通的影响: 积极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B.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①初步建立:隋文帝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正式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③影响: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它的延续和完善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 他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2)暴政(隋炀帝的暴政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表现①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②多次巡游,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③还三次征辽东,民不聊生。 (二)唐朝 1.唐太宗的措施(贤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1)主观措施:①吸取隋 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 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②唐太宗广纳 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 魏征、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 房谋杜断。 (2)客观措施(唐太宗采取的革新措施) 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②制定法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