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清朝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通过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准确阐述军机处的设立背景、职能及影响,理解其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分析文字狱的特点、危害及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认识其对思想文化的禁锢作用。阐述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后果,通过中外对比理解其导致中国落后的必然性。(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通过史料分析(如军机处档案、文字狱案例),培养历史解释与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时间轴梳理和小组讨论,归纳君主专制强化的脉络,增强时空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认识专制制度对社会进步的阻碍,感悟开放交流的重要性,树立创新与包容的现代意识。体会清朝统治后期的社会矛盾,理解国家政策与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军机处的职能与君主专制强化的关系,文字狱的危害与文化专制的表现,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2.教学难点: 君主专制强化与社会危机的内在联系,闭关锁国政策与中国近代落后的因果逻辑 【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分析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内容:展示清朝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概况视频 教师提问:在议政王大臣会议面前,皇权处处受限,这反映了清朝政治的什么核心问题?清朝的皇帝们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提示引导:对比 “会议集体决策” 与 “皇帝独断专行”,引导学生发现皇权从 “受贵族制约” 到 “绝对集中” 的转变,点明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的主题。 过渡语:从清初贵族分权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到皇帝独断的 “军机处”,看似是中央机构的调整,实则是皇权与贵族权力的激烈博弈。这种权力的集中如何实现?又对清朝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让我们先从军机处的设立说起。 (二)新课讲授 1.军机固皇权 ———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与权力演变 展示内容:清初中央官制示意图(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列)、康熙设立南书房的上谕片段:“特置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令其缮写谕旨。” 教师提问:“为什么康熙帝要设立南书房?这一举措与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关联?” 提示引导:从 “满洲贵族把持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限” 分析康熙帝设立南书房的目的,如 “通过直接掌控的秘书机构分割贵族权力”,为军机处的出现奠定基础。 过渡语:南书房的设立,如同在皇权与贵族之间楔入了一枚 “钉子”,逐渐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影响力。但真正让皇权彻底摆脱束缚的,是雍正帝为应对西北军务而设立的军机处。 (2)职能与特点 展示内容:军机处值班场景图、“跪受笔录” 流程示意图(皇帝口述→军机大臣草拟→皇帝审阅→密封下发)。 教师提问:“军机大臣的日常工作流程是怎样的?‘简、速、密’的特点如何体现皇权专制?” 提示引导:结合流程示意图,分析 “跪受笔录” 体现的君臣尊卑关系,“人员精干、保密严格” 如何确保皇权快速且安全地执行,如 “非特旨不得入内,防止决策泄露”。 过渡语:军机处的 “简陋” 与 “高效” 形成鲜明对比,看似不起眼的几间平房,却成为清朝权力的核心枢纽。它的设立,让皇帝真正实现了 “乾纲独断”,但这也意味着国家命运全系于一人之身,会带来怎样的隐患呢? (3)影响与历史定位 展示内容:赵翼《檐曝杂记》原文:“(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演变图。 教师提问:“为何说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的‘顶峰’?这一制度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影响是什么?” 提示引导:从 “无任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