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目标 1.了解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生活的变化。(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理解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体会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辩证看待国家发展与社会生活变化之间的关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了解人民生活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信念。(家国情怀)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物价稳定。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衣 食 住 娱乐 1.阶段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7-98,完成表格,并在书中勾画标注 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食 住 休闲娱乐 饮食结构单一,存在温饱问题 凭票供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环境拥挤,住房简陋 宽敞舒适,装修和环境明显改善 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 “吃饱”“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 丰富多彩,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衣 从样式单调到追求个性 布拉吉 列宁装 列宁装、工装背带裤、布拉吉 (俄语音译,即连衣裙,来自苏联) 绿军装、解放鞋 进入“灰蓝黑绿”的时代 绿军装 解放鞋 蓝灰色海洋 花衬衫、喇叭裤 牛仔裤、夹克衫 花衬衫 喇叭裤 牛仔裤、港台风 追潮奢、显个性, 款式多样,色彩缤纷 时装周 本土品牌 建国后—五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 六十—七十年代 新时代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食 1978年的中国只是个温饱不足的低收入国家,……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67.7%和57.5。即使是按照中国自己当时比较低的贫困线标准衡量,也有多达1/4的人口(约2.5亿)属于尚未解决温饱的极端贫困人口。 ———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 “从北方运来一批地瓜干,吃完了,便是整锅的胡萝卜缨子,后来便吃淀粉圆子,那是把玉米皮与杆子碾碎磨成面做的。这时候,便吃榆树皮了,榆树从底部到顶梢是一片白,都被人们吃光了。到了1959年1、2月份,粮食没有了,便有了饿死人的事出现了。我们亲戚中好几个都是在这时候饿死的。” ———李锦《大转折的瞬间》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食 营养均衡 绿色食品 粗细搭配 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说明饮食消费不再是家庭消费重点。 从填饱肚子到绿色健康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住 从狭窄简陋到宽敞舒适 材料二 2017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比1978年增加30.2、38.6平方米。四十年来,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快速增至8.3亿,净增加6.6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至59.6%,提高42个百分点。 窑洞 瓦房 筒子楼 茅草屋 材料一 民谣:“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建瓦房,八十年代加走廊,九十年代盖楼房,现在实行建洋房,盖处别墅讲花样。”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娱乐 露营 野炊 骑行 旅游 阅读 瑜伽 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2.表现———娱乐 群众体育运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发展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中国运动员不斯打破世界纪录,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屡获金牌。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位居金牌榜第一位。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也在北京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首次全项参赛,创造了我国参加冬奥会的历史最好成绩。 我国还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兴建了大量体育场馆、体育设施,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