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从人口变化看隋唐盛衰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 【时空观念】 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感悟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体会古代王朝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时空定位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 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755-763)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唐朝 建立 隋朝 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开皇之治 初唐 盛唐 短 盛 乱 960年 北宋 建立 隋 唐 五代十国 581—618 618—907 907—979 (一)隋朝的兴亡 2.隋朝建立,再造统一(581-618):P32 : (1)建立 (2)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3)意义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将近4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的发展;打击了魏晋以来的士族势力(关陇贵族);为唐朝的强盛奠定基础 一、隋朝极盛与短命而亡 将北魏时期主要籍贯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周围的门阀军事势力称之为“关陇集团”。 北魏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的安全,在沿边地区也就是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建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武川镇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六镇将士大部分是鲜卑贵族,还有一部分是汉人豪强,但后期汉人逐步成为主体。 到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在当时战火纷飞的状态下,西魏是军政合一的,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是出将入相,不光是军队的统帅,同时也是国家的领导核心,还是当时关中地区最显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处于社会的顶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国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将军之一。 知识拓展 广设仓库(长安、洛阳及地方) 兴建洛阳城 各项建设 供应朝廷粮食物资的仓库;备灾赈济乡间的义仓 目的:满足京城供给、军事供需、灾荒赈济。 开皇十二年(592),“京辅及三河,地少而人众,衣食不给”。开皇十四年“八月辛末,关中大旱,人饥”隋文帝只得率关中人众就食洛阳:“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成为“逐粮天子”。 “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唯洛阳三善咸备。” ———丁海斌著《中国古代陪都史》 思考:结合材料以及所学,说说隋炀帝建东都的原因? 洛阳优越的自然环境与农业条件; 营建东都洛阳是政治军事形势的客观需要; 营建东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东地区经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开发) 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 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一个粮窖还留有炭化的谷子50万斤。 一、隋朝极盛与短命而亡 含嘉仓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北京),向南到余杭(杭州),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