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1065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共36张PPT)

日期:2025-11-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901046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课,中华文化,世界,意义,课件,36张
  • cover
(课件网) 第 2 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 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诗经》书影 学习聚焦 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 1.进程: (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纲要上P42) 洛阳白马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 儒家 佛教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一)佛教传入 1.进程: (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渐趋本土化(纲要上P45) 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是现存唯一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庙。“三教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 ◎山西大同恒山悬空寺———三教融合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汉传佛教八宗 禅宗 天台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密宗 净土宗 (一)佛教传入 1.进程: (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渐趋本土化(纲要上P45) (3)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①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②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纲要上P45) 禅宗:有南北之分,史称“南顿北渐” “禅”:静坐沉思。 达摩 禅宗改造了传统佛教,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口味。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 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汉 北魏 唐 宋 佛——— 本土化 它提倡佛教儒学化。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宋明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 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佛教传入 1.进程: (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渐趋本土化(纲要上P45) (3)隋唐时期: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4)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夫不杀,仁也。不淫,礼也。不盗,义也。不妄语,信也。不饮酒,智也。此与仲尼又何远乎。”———南宋·《原道论》 2.影响 (1)积极: 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消极: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