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1146

第四单元 第一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打包)2026届高中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7次 大小:79513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四,中国,复习,一轮,统编,历史
    (课件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四单元 |历|史|时|空|定|位| |整|体|印|象|感|知| 1949至1978年,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细|化|阶|段|特|征| 政治上 新中国成立,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续表 经济上 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稳定国家财政,调整工商业发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思想 文化上 毛泽东思想获得新的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使文艺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科技教育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第一讲 理纲要 记要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2.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记要点 3.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CONTENTS 目录 01 02 05 融通教材/全面落实基础 主题探究/深化历史解释 课时跟踪检测 03 04 对“标”训练/发掘真题价值 大题增分/强化审答规范 融通教材/全面落实基础 01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与选必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准 备 两次 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成 立 开国 大典 1949年10月1日,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意 义 民族 解放 结束了__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发展 方向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_____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新的 纪元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续表 帝国主义 社会主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政治上 剿匪镇反 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有大量的反动势力威胁新生政权的安全 内容 追歼残余敌人,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经济上 土地改革与稳定物价 (1)土地改革 背景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大量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概况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_____扫除了障碍 工业化 (2)稳定物价 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②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举措 “_____”和“米棉之战” 意义 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