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25年5月14日上午10:30-11:45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愿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湖北黄破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城市聚落。根据考古发掘报告,每 当中原政治中心地区出现新的器物风格一无论是陶器、青铜器还是玉器,盘龙城同类 器物都会保持与之一致的变化。而《诗经·商颂》也记载“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 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据此可推知() A.商朝为躲避灾害迁都盘龙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C.商王朝对南方有经营控制 D.南北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 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 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是() A.张赛“凿空”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来华 3. 天宝年间(742一756年),土地买卖与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 均田制名存实亡,政府财政收入锐降。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弱化 B.唐朝人口大幅减少 C.租庸调制建立的原因 D. 实施两税法的背景 4 表1所示为部分文献关于元代行省制度的记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元代行省制度() 记载 文献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 钱粮、兵甲、屯种、漕运,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方伯(地方长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 《元文类》卷三十六 表1 A.剥夺了地方长官决策权 B.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变革了地方的行政机制 D.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5.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 “令州郡人民,先因兵燹遗下田土;他人开垦成熟者,听 为己业”“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上述举措意在( A.限制人口流动 B.稳定社会秩序 C,遏制土地兼并 6. D.发展商品经济 按清朝皇帝最初的设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只是一个随时可能裁撤的临时性机构。但之 后,总理衙门大臣的人数却由5人增加到7一1人,他们大多由各部尚书、侍郎兼任, 基至出现“办夷之臣,即秉政之臣”的格局。这体现了当时清政府( A,灵活主动的外交政策 C.适应外在形势的变化 B。协同政见寻求自强之道 1. 2是1906-1931年中国机器进口种类分类统计 D. 机构设置注重相互制衡 年份 机需分类 1906-1909 刺锈编结缝纫机器、机器及配件 历史试题第1页共5页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C【解析】盘龙城遗址的器物风格与中原政治中心保持同步变化,表明中原文化对南方存 在直接影响,可能源于政治控制,而文献记载进一步证明了商朝对荆楚等周边地区的威慑和 统治,故C正确:A选项迁都避灾无法从材料得出;B选项偏离材料重点,材料强调中原 对南方的影响:D选项,材料更突出中原对南方的政治控制,而经济文化的平等交流。 2.A【解析】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能够汇流到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 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而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张骞“凿空”,故选A项。 3.D【解析】国家无法按丁授田,依附于均田制的租庸调(按丁征税)失去基础,所以该材 料可用来研究两税法实施的背景,D选项正确。题干聚焦财政危机,未提及军事制度,排除 A;材料反映控制力下降,而非人口绝对数量减少,排除B项;C项史实不符。 4.C【解析】《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省总揽地方军政大权,表明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权力集中,《元文类》强调地方长官需向中书省请示重大决策,体现中央对地方核心权力的 直接控制,行省既是地方权力中枢,又受中央直接监管,打破前代的单一管理模式,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