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43471

2025届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冲刺预测模拟(三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7次 大小:2525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冲刺,试题,历史,三模,模拟,预测
  • cover
绝密★启用前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3200年前后,随着仰韶文化的衰落,周边地区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马家窑文化崛起。各地玉器在类别、形制、纹饰、技术等方面均有很高的相似度,各地祭祀用玉都蕴藏着“祭天、礼地、葬人”的思想内涵。这表明() A.文化共同体已初具规模 B.华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C.制玉技术交流较为频繁 D.商业贸易网络雏形显现 2.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五服”是以天子为中心划分五个服区,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荣誉。图1、图2分别是周代、秦汉时期“五服”体系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A 秦汉时期“五服”体系有待完善 B.“五服”制度不符合中国国情 C.秦汉时期“五服”制度趋于解体 D.“华夷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 3.东晋顾恺之在建康(今南京)瓦官寺的寺壁“画维摩诘(佛教居士)一躯”,时人施十万而求一观。顾恺之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即清瘦而有风骨,面带病容而显秀逸之气;手持麈尾,隐几而卧,如同“忘言”的高雅名士,已达恬淡清寂的境界。据此可知,顾恺之的艺术表现手法 A.折射出魏晋佛教中国化进程 B.推动了儒道思想的交融 C.促进了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 D.来源于社会矛盾的加剧 4.唐代荐举制度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完善,并向各级选官形式中渗透。较为典型的几种制度化的荐举形式有宰臣荐、举人自代、县令举、使职荐、冬荐制等,宰臣荐和举人自代主要适用于中高级官员的选任,如五品以上官员的选任通常是由宰臣举荐后授任。据此可知,荐举制度() A.有助于巩固统治的社会根基 B.进一步强化民众的门第观念 C.削弱中央对选官程序的把控 D.顺应了士族力量壮大的要求 5.下面是金元时期黄河南徙主要泛道图。由此推知,金元时期() A.水患成为金元政权瓦解的关键因素 B.农业生产易遭受水患的威胁 C.政府在治河中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黄河泛滥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6.清初,赋税收入分为起运、存留两部分,至康熙朝,对存留比例逐步缩减。史载:“从前各省钱粮,除地丁正项外,杂项钱粮不解京者尚多。自三逆变乱以后,军需浩繁,遂将一切存留项款尽数解部,其留地方者,惟俸工等项必不可省之经费。”据此可知() A 行政区划改革体现集权趋势 B.地方治理能力得到财政保障 C.国家财政实力获得有效支撑 D.地方分裂势力得到有效遏制 7.1911年武昌起义后,清朝监国摄政王载沣下罪己诏:“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只为自便之计。民财之取已多,而未办一利民之事;司法之诏屡下,而实无一守法之人。”载沣的罪己诏() A.客观评价了新政的历史作用 B.一定程度缓和了政府统治危机 C.揭示了新政存在的历史局限 D.指出了清政府统治瓦解的根源 8.1913年,教育部通过中国第一套法定汉语拼普字母方案;1921年,《教育部公布校改国音字典》出版,规定全国13000余汉字的标准读音;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即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这是中国推行汉语和供一切注音用的第一个法定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这些举措有利于() A.开展民众识字教育 B.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C.推动教育体系变革 D.清除旧思想的残余 9.1934-1936年,在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