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岭南版《自由飞翔之鸟》教学设计(第11课) 课题 自由飞翔之鸟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七年级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通过观察现实中鸟类、甲骨文及印章中 “鸟” 字的形态,感受不同形式下鸟的形态之美与审美意蕴,提升对鸟类形态和艺术形式的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运用手绘、拼贴等美术手法制作校园观鸟笔记,表现鸟类的特征和栖息环境,提高美术表现能力。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创意实践:在观察、记录和创作过程中,发挥创意,对鸟类形态进行艺术加工和装饰,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文化理解:了解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增强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以 “鸟” 为主题,引导学生认识黑脸琵鹭、丹顶鹤、朱鹮等珍贵鸟类的外形特点、分布及文化象征意义;探究甲骨文到简体字中 “鸟” 字的演变过程,对比甲骨文和印章中 “鸟” 字的形态差异;了解鸟类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植物繁殖、协助授粉等方面的生态作用,以及鸟类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手绘拼贴的方式制作校园观鸟笔记,将知识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鸟类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但对鸟类的生态作用和文化内涵了解较浅。在美术技能方面,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但对将自然观察转化为艺术创作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学中需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和互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同时给予适当的技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观鸟笔记的创作。 教学重点 1.认识常见珍贵鸟类的外形特征、生态作用及文化象征意义。2.观察并表现鸟类的形态特征,制作校园观鸟笔记。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教学难点 1.如何将观察到的鸟类特征准确地用美术手法表现出来。2.理解鸟类特征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并在作品中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创作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 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的视频,展示花开柳绿、草长莺飞的景象,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春天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鸟儿飞翔在天空中。你们认识哪些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鸟类的世界,了解它们的奥秘。”鸟是人类最亲密的野生动物,有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靓丽的光彩。《世界保护益鸟公约》规定每年的4月1日为“国际爱鸟日”。花开柳绿,草长莺飞。4月1日,国际爱鸟日如约而至,让我们一起呵护空中精灵,让鸟与自然和谐共生。 观看视频和图片,感受鸟类的美丽与灵动。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提问和视频、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初步认识珍贵鸟类,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 环节二:新知讲解 过渡语:这些鸟类不仅外形美丽,还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地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几种珍贵的鸟。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一、认识珍贵鸟类1.展示黑脸琵鹭的图片,详细介绍其外形特征、分布范围、生活习性及保护等级,强调其因嘴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用同样的方式介绍丹顶鹤、朱鹮、白天鹅、中华秋沙鸭等鸟类,突出它们的外形特点、文化象征意义和保护现状。21世纪教育网独家资源认识其他种类的鸟过渡语:我们刚才认识了现实中形态各异的鸟,其实在文字和艺术作品中,鸟也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甲骨文和印章中的 “鸟” 字。二、感受文字与艺术中的鸟呈现活动一:观察并感受甲骨文和印章中“鸟”字的不同形态,感受其审美意蕴。展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中 “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