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下8《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是东北作家群杰出代表人物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表现家国情怀的典范作品。作者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念,眷恋以及被迫离开的愤怒、忧伤,将土地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还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作者把“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流亡青年的情感用火一样的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聆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 学情分析: 大声诵读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难事,但深入地细读文本,结合语句体悟情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老师的指导。本堂课的设计便是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薄弱之处加以引导。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为使课堂上激起学生兴趣,我设计带领学生从誓言学起,从“听—品—读”三个环节入手,重点突出读,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诵读中,一遍遍去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那喷薄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之爱。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认识生字词“亘古”、“污秽”、“默契”等词。初读文章,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语言运用:品析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 思维能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读自悟,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审美创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抒情方式,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欣赏精彩段落的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几张有关土地的图片,提问:这几张图片的共同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于土地的认知,为后文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二、自主学习(检查预习) 1.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片段。 2.重点字词积累。 (1)预习过程中,“读读写写”中哪些字词你认为需要强调? 预设: 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 斑斓(lán) (2)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还有别的字词不会读的吗?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设计意图】 通过对作者的基本了解,学生对作品有初步感知。重点字词的学习,在于强化语文积累。 三、初读课文,感知誓言 (一)整体感知作者发出的誓言 1.听誓言 刚才我们一起掌握了生字,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朗读来触摸文章的语言,希望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要明确作者面对十年未归的土地,发出怎样的誓言。(听读课文) 2.品誓言 (1)我相信同学们都有过誓言,比如少先队入队仪式上,大家肯定面对队旗宣誓过,这就是誓言。这时,你的语气一般都比较……(坚定)那文章中作者发出的誓言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可以同桌合作找相关内容。 预设: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2)透过这些文字,我相信大家肯定被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感染了。尤其是他发出的铮铮誓言,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同学们,“誓言”这个词怎么理解呢? 预设:宣誓时说的话。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许下的诺言。 (3)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