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贾 生 李商隐 新课导入 唐诗分成四个特征鲜明的时期 国运江河日下,末日的来临不可逆转,杜牧与李商隐的出现,为大唐诗国的灿烂涂抹了最后一笔余晖。 了解唐诗 构建框架 唐诗分期 初唐:618-712 积极进取,如日初升 盛唐:712-762 风格各异,如日灼灼 中唐:762-827 反思苦难,如日过午 晚唐:827-859 冷峻感伤,如日西山 【素养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背诵古诗词。(重点) 2.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重点) 3.激发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重难点)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被广为传诵。代表作《夜雨寄北》《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 相关人物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写作背景: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写出了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看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自主学习 认真朗读诗歌及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学习诵读 读准节奏 读出韵脚 感知诗意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疏通文意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诗意: 汉文帝在宣室咨询被放逐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 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咨询,征求意见。 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人能比。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意: 可惜深夜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他,不是关心百姓而是关心鬼神之事。 可惜。 徒然。 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指百姓。 深入理解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关键字词 赏析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求贤 访逐臣 以至 才调、无伦 仿佛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殷切,待臣态度之诚恳、谦逊,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才调”与“更无伦”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华彩照人的精神风貌。对于贾谊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得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夜半、前席 可怜、虚 不问、问 苍生、鬼神 在咏叹之笔前轻轻加上“可怜”二字,隐含着冷隽的嘲讽;“虚”字虽然只是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 诗人自己不说破,通过———不问”与“问”,“苍生”与“鬼神”形成强烈的对比,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增加了讽刺的效果。 贾生(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求→访→赞→夜半前席 可怜、虚 不问、问 苍生、鬼神 (“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 (拉满弓剑、引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