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099087

【大赛原创 请勿转载】苏教版(2024)生物七下 4.8.1.1观察蝗虫课件(22页ppt)+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3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2568320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4.8.1.1,ppt,22页,课件,蝗虫,观察
    观察蝗虫教学设计 学科 生物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郭小红 课题 第8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第二课时———观察蝗虫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1.2.2 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以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2.2.3无脊椎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如线虫动物(蛔虫)、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蝗虫、蜜蜂)等。2.2.5动植物类群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教材分析 位置:第八章《无脊椎动物》是节肢动物门的关键案例。 内容:1.蝗虫的外部形态(头、胸、腹三部分,附肢结构);2.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外骨骼、气门、口器等); 3.实验活动“观察蝗虫”是本节核心实践环节。 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对于生活中的这些小生物并不陌生,反而兴趣很大。同时,从心理和年龄特点分析、七年级学生虽然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但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综合容易肤浅单一、不能触及实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抛砖引玉,既要放心让他们展开想象大胆探究、又要为探究的成功助一臂之力。所以,分析探究后的交流回报必不可少,有利于学生形成昆虫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并提高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 生命观念: 科学观察、探究蝗虫总结出它们的形态特征,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 科学思维: 通过平时生活中对昆虫的观察和了解,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在对图片资料交流过程中、锻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探究实践: 规范使用放大镜、镊子观察蝗虫形态; 设计实验验证气门功能(拓展活动)。 4. 态度责任: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如蝗灾,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同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科学观察、探究蝗虫,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难点 科学观察蝗虫,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总结知识,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学方法 主导策略:探究式学习 + 实验观察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学习准备(3分) 教师准备:课件、昆虫标本模型、蝗虫活体、观察蝗虫实验、字卡、放大镜等。 学习任务单、尝试制作昆虫标本、模型。 熟悉课本内容,初步了解蝗虫 呈现学习目标(2分) 1.科学观察、探究蝗虫,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2.辩证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知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 了解本节知识目标 让明确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学生知道干什么 三、学习发生阶段(30分) 环节一认识昆虫 情景导入:现代科技发达,手机拍照功能越来越好,不仅可以随时给自己拍照,还可以拍周围有趣的事物。课件展示:摄影爱好者给小动物们拍的证件照,【活动1】汇报你的调查1.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五彩缤纷的昆虫 老师展示幻灯片:几种常见的昆虫图片2.提问:①图中的小动物都是昆虫吗?②昆虫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 猜猜它是谁?学生汇报,说出名称,天牛、蝴蝶、蜻蜓、螳螂、蜜蜂、蝉等 白板出示图片,文字,导入课题。学生直观感知昆虫。激发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环节二观察蝗虫 自主观察 理解记忆【活动2】:自主观察蝗虫观察提纲:①摸一摸,蝗虫体表软硬②看一看,身体分几部分③认一认,各个结构名称④查一查,各个器官功能 【游戏】对号入座课件展示蝗虫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贴字卡。教师总结,板书蝗虫的主要特征。并引导学生说出各个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学生按要求自主观察,阅读书本85.87页,完成【学习任务二】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讨论。随机抽十名同学,每人发一张字卡,大家对号入座,把它们贴对位置。 借助蝗虫活体标本、结合书本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