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春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第二节《做自信的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二节 《做自信的人》教学设计 一、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理解自信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品质,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帮助学生认识到坚定民族自信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青春的自信应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鼓励学生将个人的成长目标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结合,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道德修养:在认识自己、找准定位的过程中,学会尊重自己,不自卑、不自傲,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自尊自爱的道德品质。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培养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道德观念,提升道德修养。 法治观念:认识到自信的行动需要在规则的框架内进行。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做到自信而不任性。明白在法治环境下,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是明确的,只有增强法治意识,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为自信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健全人格:学习自信对青春探索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畏艰难,勇于进取,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促进自我完善,形成独立、自信、自强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认识到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鼓励学生明确目标,积极行动,勇于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增强个人成长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在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少年树立自信的原因;做自信的人的方法,尤其是如何找准定位、专注行动、勇于探索以及树立民族自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做自信的人的方法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自信;理解并践行在民族振兴中展现自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为什么青少年要树立自信”和“如何做自信的人”两个核心问题,明确教学重难点,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系统性。准备一些与自信相关的案例、故事或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呈现,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青春与自信的关系,做自信的人的方法,尝试结合自身实际,思考自信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树立自信。收集一些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功或克服困难的例子,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自信的内涵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14岁崔宸曦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滑板女子街式决赛中夺得金牌,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亚运会金牌获得者。视频中,她面对强大的对手,毫无惧色,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自信的心态,完成了一个个高难度动作。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看完视频,崔宸曦在比赛中的表现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觉得是什么支撑着她在如此重要的比赛中取得胜利?”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做自信的人。 (二)讲授新课(22分钟) 目标导学一:青少年要树立自信的意义 1、结合刚才崔宸曦的案例,讲解青春是重要的人生旅程,我们要在新起点以良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