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家乡的童谣 第二课时 《蝈蝈》 课题 《蝈蝈》 单元 6 学科 音乐 年级 一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旨在让学生从小通过歌曲认识我国不同民族,感受各民族少年儿童的生活乐趣,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感。《蝈蝈》作为布依族民歌,是单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布依族的音乐文化,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为整个单元学生对不同民族音乐的认知和体验起到丰富和拓展的作用。作品分析:《蝈蝈》是布依族民歌,为民族五声D羽调式。歌曲幽默风趣,用简单的歌词形象地描写了蝈蝈灵动的样子。旋律中有大量的前八后十六节奏,更加体现出蝈蝈的活跃与“不知愁”,就像一年级的学生那样充满朝气。全曲分为 6 个乐句,第一、二、三乐句节奏相同,第四、六乐句旋律、节奏都相同,第五乐句较为特别,为前十六后八节奏,演唱时需注意。此外,歌曲中 “咿”“呀” 等衬词的运用,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和民族特色。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音乐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聆听和模唱能力,但对于较为复杂的节奏型和音乐知识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汉族儿歌和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对音乐的多样性有了初步的认识。《蝈蝈》这首歌的节奏和旋律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和相关音乐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审美感知目标:通过聆听和演唱《蝈蝈》,感受布依族民歌幽默风趣、活泼欢快的情绪,体会歌曲中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所营造的音乐形象。艺术表现目标: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掌握前八后十六等节奏型的演唱技巧,做到节奏准确、声音富有弹性。创意实践目标:基于对蝈蝈样子和习性的观察,尝试为歌曲编创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同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演唱和伴奏任务。文化理解目标:了解布依族的基本文化和音乐特点,初步形成尊重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感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重难点 重点:了解布依族的基本文化和音乐特点,初步形成尊重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感知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难点:准确演唱歌曲中第五乐句的前十六后八节奏,以及衬词 “咿”“呀” 的发音和节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1. 出示谜语:“绿衣小歌手,草丛是舞台,夏天爱唱歌,猜猜它是谁?” 引导学生猜谜底。2. 提问:“你见过蝈蝈吗?它长什么样子?会发出什么声音?”3. 播放蝈蝈的动态视频,让学生观察蝈蝈的外形与鸣叫特点。4. 过渡语:“今天我们去贵州,看看爱唱歌的布依族小朋友唱蝈蝈。” 介绍布依族文化。 1. 思考谜语,积极回答谜底。2. 分享自己见过的蝈蝈的样子和声音。3. 观看视频,认真观察蝈蝈的特征。4. 聆听教师介绍布依族文化,欣赏图片。 通过谜语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介绍布依族文化,让学生对歌曲的民族背景有初步了解,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 播放歌曲音频,提问:“歌曲里的蝈蝈在做什么?听上去是开心还是难过的?”2. 引导学生结合动画场景,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3. 带领学生边听歌曲边打节拍,提问:“歌曲是几拍子?”4. 引导学生找出歌曲中的衬词 “咿”“呀”,并讲解衬词的作用。 1. 聆听歌曲,思考问题并回答:“蝈蝈在跳跃、鸣叫,听上去很开心。”2. 观察动画,感受歌曲情绪。3. 跟着老师打节拍,回答:“歌曲是 2 拍子。”4. 找出衬词,感受衬词增添的趣味性。 通过完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