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同步课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到的材料。由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人类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B.中外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C.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D.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1936年,有学者指出,中国巡回文库通常采用以箱装书的方式(如下图),将图书输送于偏僻而无图书馆设备之地。与固定图书馆“期待于求教的”理念相比,巡回文库的核心是读者需求,“迁就于求教的”,将教育的力量“打进农民的生活”。当时的巡回文库( ) A.成为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 B.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C.强化了基层政府的自治权 D.得益于高等教育逐步普及 3.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到1956年底,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扫盲协会或筹备组织,扫除文盲人数累计2000余万人,这一运动的开展( ) A.顺应了革新生产关系的需要 B.满足了工业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C.意在丰富民众业余文化生活 D.推动了新中国政府职能的完善 4.1998年有学者在宁波天一阁发现了明抄本《官品令》十卷,经考证这便是北宋《天圣令》。《天圣令》颁布于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其制定“凡取唐令为本,先举见行者,因其旧文参以新制定之,其今不行者亦随存焉。”现存《天圣令》宋令部分有293条,《天圣令》后附“唐令”部分有221条,合计514条令文。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天圣令》是北宋一部保存完整的刑法典 ②《天圣令》以《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③凸显了图书馆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的作用 ④天一阁是北宋中期建造的私家藏书的代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主张博物院“当令其属之于公,勿据为一己之私,于是任其制度之新奇,以开民智而悦民心。”1905年,张謇进一步请求清廷“尽出其历代内府所藏,以公于国人……且京师此馆成立以后,可渐推行各行省,庶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补益于学校。”此类主张意在借助博物馆( ) A.提升国民素质 B.推动文物搜集整理 C.宣传维新思想 D.增强文物主权意识 6.1956年4月,陕西省宝鸡市文教局举办了一次文物展览会。在展览会开办前后,工人、农民、干部等30余人把自家传承的68件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捐献给政府。由此推知,该文物展览会的举办( ) A.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B.改变了文化落后的面貌 C.有利于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 D.增加了文物的商业价值 7.公元830年,阿拉伯帝国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将“智慧宫”扩建为集国家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并组织学者开展涵盖哲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数学、机械、建筑等领域的翻译、注释、校勘以及著述等工作。这些举措集中体现了( ) A.图书馆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B.翻译活动的开展助推文化传播 C.阿拉伯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D.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繁盛 8.文艺复兴前期的博物馆,常被权力阶级作为“珍宝柜”以满足其收藏需要,其后渐被动地成了权力阶级“控制自然”“说服”民众的工具。法国大革命后,博物馆从专制权力的象征变成一种教育公民,从而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工具。这一历程表明( ) A.博物馆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支持 B.博物馆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 C.博物馆是公众教育的最佳场所 D.博物馆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9.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下表所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时期 文化成就 ① 商鞅变法时期 改变了 “ 学在官府 ” 的情形 ② 民国建立 京师大学堂改名为 “ 北京大学 ” ③ 约16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④ 约17世纪 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