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己亥杂诗(其五) jǐhài 龚自珍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诗气势纵横,有《龚自珍全集》。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背景资料 《己亥杂诗》 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 知识链接 朗读指导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xiá 1.诗歌大意 整体感知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挥,从此辞官赴天涯。 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2.“浩荡离愁白日斜”作者为何而愁? 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 3.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寄托了作者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品味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是怎样描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环境描写来烘托“离愁”。(或将离愁寄托于景。) “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写出了“离愁”的广阔无边,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 【变式题】“浩荡离愁白日斜”中的“浩荡”有什么表达作用? 浩荡:无边无际,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变式题】(《优佳学案》)“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中为什么用“白日斜”而不用“夕阳斜” 诗人辞官回乡,心中既有对故友的不舍,也有对自己逃脱令人桎zhì梏gù的樊笼、回归故乡的喜悦。离愁别绪与喜悦情绪交织在一起,而“白日斜”明亮刺眼,不像“夕阳斜”给人一种残败、消沉的感觉,能更好地承载这种复杂交织的情绪。同时,也暗示着新生活即将在这明亮的光线中开启,展现出诗人广阔的心境和豪迈的气概。 【变式题】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从此辞官走向天涯。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变式题】“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写了什么内容? 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故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两个画面互为映衬,是诗人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3.你认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以“落红”和“春泥”为喻,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移情于物),抒发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现了作者自我牺牲的爱国热忱和奉献精神。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己亥杂诗(其五)》写作者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 ... ...